教育科研

足球游戏提升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行动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管理 >> 足球游戏提升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行动研究 >> 正文

2.15背景下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日期:2025-06-06 点击数: 来源:

 

“2·15”背景下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王壮 邵建华

太仓市实验小学 太仓市明德小学 215400

摘要:江苏省全面落实“2·15”行动的背景下,保障了学生的在校活动时间,在学生感统能力失调成为普遍性的当下,旨在通过体育课堂、课间活动提升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训练与教学活动、评估与反思,研究结果表明足球游戏等全身性的活动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平衡、协调、空间感知、身体控制等能力

关键词:感统能力 足球游戏 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方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求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确保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时间,强调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随即在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进行试点,在2025年9月已经率先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是国家及江苏省教育厅为加强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开展上下午双大课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变成了15分钟,保障学生每天两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即“2·15”专项行动。

2019—2024年之间,一直关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工作,研究小组成员通过对感统能力培养的研究完成硕士论文报告,期望在此基础上做好追踪工作,干预研究受制于干扰因素对研究结果的重要影响,导致研究被迫中断。前面的研究集中于足球游戏对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通过一定的课时教学活动、大课间活动来检验研究目标,研究受限于研究者本人,不能实现更有效的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得以受益,在“新课标”与“2·15”专项行动的背景下,通过以足球游戏为例的全身性的体育活动创设、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将更有利于研究的实施以及后续的追踪研究,提升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感觉统合能力的研究现状

在早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众多的研究学者集中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对于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严重的儿童采用药物干预为主要治疗手段,随着运动干预案例的研究逐步增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对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进行干预,期望其能改善儿童的感统失调(SPD)[1],即大脑难以处理来自感官(触觉、听觉、视觉等)的信号,导致对感官刺激的反映异常。研究者通过篮球[2]、趣味田径、足球游戏等体育运动进行运动干预,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的效果;干预形式以通过干预帮助儿童建立感官联系为主,即通过干预改善儿童感官信息处理的能力,而这些运动项目均具有全身性的特点,需要身体多部位的协同。在如何界定学生是否感统失调的问题上,台湾学者郑信雄所编制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3]的量表已经被广泛采用,结合观察来确定儿童是否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感统失调伴随易怒与逃避,是感官刺激的接收过度与不足导致,结合这些特点,研究最终确定以足球游戏类的全身性活动对儿童进行干预行动研究,期望通过此次研究进一步证明足球游戏干预的有效性,更好的辐射到不同班级,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行动研究策略

1.依标施教:开发足球大单元

发挥群体力量,开发、完善足球大单元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组核心成员即体育教研组成员与校外外聘专家组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深度进行足球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工作,确定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安排,让足球大单元教学落实到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分课时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研讨、修订、反思,优化教学设计,落实到研究当中。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第一阶段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均采用最新的足球大单元,检验试验前后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新的足球大单元教学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感统能力均有提升,足以证明在依照新课标的背景下,扎实、高效的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对改善学生感觉统合能力有重要影响。

2.规避误区,优化课间活动

课间休息由原先的10分钟提升到15分钟,增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休息时间,对于感统失调的学生来说,这些时间更将有利于进行“放空”,缓解感官的压力,降低课程衔接紧密的强度。当前形势下,很多学校会在课间安排固定的体育活动,忽视了课间时长调整的初衷,应确保儿童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双大课间的设置为第二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活动时间保障,实验组与对照组仍为第一阶段实验的两个班级,实验组采用以足球游戏类的全身性活动内容进行双大课间活动,而对照组采用全校统一安排的课间活动内容,时间为4周,36次大课间活动内容,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除了进行感觉统合能力量表的测试外,增加学生运动能力指标的测试,包含50米、1分钟跳绳、“T”型跑、闭眼站立的测试内容,许小辉[4]人的研究中50米、一分钟跳绳等指标有利于进一步反映出干预研究对改善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50米、1分钟跳绳、“T”型跑、闭眼站立项目测试中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足以证明全身性的运动对感统失调儿童的影响。

3.规避风险 ,提升研究质量

研究采用台湾学者郑信雄所编制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目前问卷已被广泛使用,量表由亲子共同完成,包含四项内容:前庭平衡能力、本体感受、触觉防御、学习基本能力。检验调查结果的信度,采用复测法,每个班级随机抽取10名学生复测,间隔时间为15天,检验两次测试结果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923(P<0.01),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认定问卷的信度符合统计学的要求。测试答案将为“总是如此、常常如此、有时候这样、很少这样、从不这样”对应1、2、3、4、5的分值四项内的得分相加;利用转换公式:标准分=(各项分值-该项分值平均数)/该项分值的标准差,分值在30-40之间为轻度感觉统合失调,分值在20-30之间为中度感觉统合失调,标准分值在20分以下为重度感觉统合失调。

以三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排除学生缺席时间较长对实验产生的影响,实验期间学生无长期病事假,少部分学生缺席1-2天次的实验。实验组以足球游戏类全身活动安排大课间活动,对照组依照学校的安排进行大课间活动。在实验控制方面,两组学生均为45人,男、女生人数接近,两组儿童的入学年龄均为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两个班级学生平时的体育教师均为研究者。为规避心理因素的影响,实验采用双盲实验的方式,学生无法知晓实验内容;为保证测量数据的科学与准确性,实验前后的各项测试工具、方法、人员相同,将影响降至最低。

4.做好追踪,推广经验

在第二阶段的实验前后将两组的感觉统合能力量表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足球游戏类的全身性活动相比常规大课间活动对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改善效果更显著,佐证25分钟的足球游戏类的全身性活动比常规大课间活动对于儿童的平衡、协调、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在制定大课间活动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全身性的运动,多方位的鼓励学生体育锻炼,注重学校体育课程安排与大课间活动的延续性,同时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统筹教师资源,持续跟进,探寻多种项目整合对于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延伸价值与意义,对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进行长期跟踪,确保训练效果的持续性。

未来的发展首先应在小学中普及关于SPD的知识与理论,让家校充分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机理与危害,尽早发现并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受益。

.小结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SPD)的干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直接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干预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儿童发展、支持心理健康、改善社交能力以及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动干预研究与实践探索,可以为SP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Ayres,A.Jean(1972).SensoryintegrationandLearningDisorders.LosAngeles.CA:WPS.

  2. 毛传婧.篮球训练对4-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24.DOI:10.27796/d.cnki.ghbsf.2024.000077.

    [3] 张冬梅. 论儿童感觉统合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22-124.

    [4] 许小辉,张楠楠.小学低年级感觉统合能力与 50m、跳绳、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运动,2017,(15):6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