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师读书笔记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理论学习 >> 教师读书笔记 >> 正文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师优秀读书心得汇编

日期:2024-01-17 点击数: 来源:

艺术广大以极

——《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读后感

美术组 费晓瑜

《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重磅出台,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艺术课程

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新突破。

当下,时代的洪流已奔涌到了党的新百年的起点,《标准》生逢当时,犹如

一面招展的大旗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引着奋斗的方向。

一直值得庆幸的是,平凡如我之辈能和所有热爱艺术和在艺术中行走的人们, 有缘数十年如一 日浸润在艺术课程教育中,被艺术的光辉照亮,被课程的土壤滋

养。

既得光泽,便竭力去发光发亮,借自身微弱的力量去照亮身边的人。

那么,来到新学期的起点,我该怎么做呢?

借助专家、学者的引领和指导,我对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艺术课程课

标》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深入解读和梳理内化,确定了以下重点积极付诸教学实践:

一、抓住以育人为核心的培养契机

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以美育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 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

活动。

《标准》全面阐述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

养的提升,并彰显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的核心价值。

基于本人承担的低年级教学班级,又恰好是学习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我会牢

牢抓住这最好的培养契机,上好每一课。

二、进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艺术实践

针对时代特点,拓展组成内容。结合音乐、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 数字媒体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 新思维,体现本课程独特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聚焦审 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 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

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

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并让艺术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熠熠生辉。

三、开展大单元、跨学科的深度教学

本着学科育人的课程本质,加强多学科融合,注重与自然、生活、社会、科 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构建学科大概念,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 本学期根据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计划精神,着重结合以二十大为主题的思 政活动。本学期将以家乡娄东文化为大单元教学内容,建立大概念美术学习活动 观,融合江南民居、园林、昆曲、茶文化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落实于太仓

市中小学美术研修坊的活动中有序有效开展、逐步深入推进。

四、推动学业质量标准形成

明确四类艺术实践活动,十六个学习内容,二十项学习任务,对照学业质量 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依托太仓市中小学美术研修坊平台开展教学研究

活动,为推动区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形成而共同努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 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 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 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

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艺术广大以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木心)。吾将深植草根情怀,不懈努 “致广大、尽精微、深联结 ”,期愿每一个孩子在艺术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致

敬百年老校,成就美好人生……


把握课改方向,探索新时代美育

——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有感

美术组 施海燕

2022 年,新课标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3.0 核心素养时代已拉开序 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让每位艺术教师对新课标有 了全面的理解,对学校艺术学科发展与艺术团队未来的教研有了更多的思考,核 心素养、学科融合、过程评价、高质量美育、学生艺术素养、教师关键能力等关 键词,必将成为今后教学教研活动的主旋律。作为一个有 27 年教龄地美术教师 来说,只有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在教学一线不被时代所淘汰,以下是

点滴感悟: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增强素养立意

老师们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 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 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活力。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理 解各项艺术的形式美和意蕴美。为进一步帮助同学感受家乡的历史传承和文化魅 力,传承实小百年育人理念,省品格提升工程《儿童社会参与:小学生公德涵养 行动》的一个具体实践项目,我校与太仓市博物馆开展“方圆一公里 ”馆校研学 合作课程,孩子们探秘太仓古船,研究青铜爵的价值,了解瓷器演变的过程,他 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我们的老师转变观念,努力为学生

的审美需求服务,追求新时代美育价值,促进“整个儿童 ”的发展。

第二,重视知识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老师们可以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发展教学,将知识、技能 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 提升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家庭、社区、家乡等,发现问题,综合运用 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完成艺术作品或解决问题,

提升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

老师们要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全身


心地参与其中,换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艺 术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 象,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 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的学生利用 假期探访太仓新地标,与学校毗邻的美术馆刚刚开馆就吸引了我校全体师生前往 驻足欣赏,在文人墨客的字画中,他们仿佛闻到了“墨香 ”,发现了笔墨“气韵

生动 ”的奥妙,仿佛暗暗立下了长大成为“艺术家 ”美好梦想。

第四,善用多种媒材,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

老师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创作,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虚 拟平台等设备和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和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和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构

建学习共同体,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第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老师们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好艺术的潜能。面向全体学生,丰富艺

术实践活动,建立学会、勤练、常展(演)于一体的机制。

老师可以营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交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艺术学习 的内驱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艺术个性及独特发现,提供多种选择,加强个 别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艺术学习体验和 成果。此外,学校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学生表演与展示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表演

和展示,获得艺术创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艺术的信心。

在咀嚼课标的每个瞬间,我都在问自己:我将如何来引领他们?如何让他们 喜欢上我的美术课?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 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 自由等等。相信,我们能够秉承“整个教育 ”的育人观,在探索新时代美育的路

上越走越宽。


“学、练、赛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新认知

体育组 陆茜

国家放开之后,迎来了口罩时代下的一大波“羊 ”,也正是在这个时机下, 我们迎来了 2023 年的寒假,有幸领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一书,借由校长收工会最后的一则趣味小故事启发,想向无私奉献

的蚕学习,在茧中沉淀,为化蝶蓄力。

于是打开这本精神读物,开始静心阅读。其中《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

会、勤练、常赛 ’要求,注重‘学、练、赛 ’一体化教学。

为进一步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需要立足于每个阶段寻找 学、练、赛之间的契合点,同时需要秉持思想要点的独立性,刺激局部改革实现 整体优化。“学 ”这一环节是其余几项的基础,想要将其紧密结合,主要强调学 习的趣味性和形式多样性,以此为动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体育兴趣,再进行针对 性引导。例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习篮球技巧一课时,从内容上来看重点在于 技能的练习,但为保证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技能,需要优先理解相关技能的作用和 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编创的形式表述一些规范性的术语,例如运球 动作可以描述“如影随形 ”;在上篮动作可以描述为“天马行空 ”;在躲避和传 递动作可以描述为“左右逢源 ”。这种趣味性的理论学习尽管所学内容单一固定, 但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始终保持兴趣,在了解具体技能后展开“练 ”和 “赛 ”的行为,并给予鼓励式评价。当掌握技术后立即进行训练,训练环节需要 紧紧贴合学习内容,以免产生知识技能输入输出差异化的问题。以往学习的过程 普遍以教师引导和重复性训练为主,长此以往这种课堂结构必然会降低学生学习 兴趣,因此在此阶段可以融入新的思考,例如:课程 10 分钟在教室内利用多

媒体观看技术性视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练 ”的过程重点在于展现“学 ”环节的巩固与提升,作为输出知识的一部 分,需要通过合理方式有机选择训练方式。仍旧以球类运动为主,在练习过程中 尽可能做到组合训练,在学的基础上提升技能灵活性。练与学不同,在一体化教 学模式下,强调在“练 ”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参与体验感,从兴趣角度入手实现

思维、行为等多方面的引导。例如: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应用四角传球、小队接力、


隔人传球的方式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同时不断进行“学 ”的引导,使 其回顾知识内容,在享受传球接球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运动技能。除了基础性的技 能掌握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实现强健体魄的目的。为缓解训练 的不适感,可以用“赛 ”来持续调动兴趣,从思想层次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全力 以赴。可以利用音乐变速跑比赛、打板接力比赛等进一步展现“练 ”的结果,通 过先前练和学的内容可以发现,“学 ”、“赛 ”、“练 ”的内容均能提升学生的 节奏感和动作灵敏度,强调知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协调性,同时能够相互观摩,

做到巩固知识,实现互相学习。

以上是我静心阅读《解读》一书的小小感想,从《新课标》理念内涵的其中 一点入手,结合平时课堂的实践,又有了新的理解,希望学生能在体育课堂中习

得技能,并能运用于运动和生活中,最终获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感

体育组 谢凤鸣

在学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这一章节,其中提出 目标--过程 --结果的有机统一 ”。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单注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

忽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变。

首先,转变只有终结性评价的观念。象在有的体育考试中,遗传因素好的学 生,身体素质好,成绩也相应优异。我们在对学生的评价时,不应该以最终取得 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与教学过程中相关的,学习态度和提高程度等 方面相结合来评价。如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跳高教学中,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评价,单以最终的成绩标准来评定。这样势必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学 习评价。这使一部分本来身高较高、身体素质的学生,轻而易举的能取得较好成 绩。而一些由于遗传因素,身高较短的学生,尽管怎样努力,不能取得与自己付 出所得的成绩成正比。这一来学生对体育的兴起就 降温 ”。这样就与新课程 标准基本理念,体育课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所违 背。相反,在学生跳高成绩的评定中,在原始成绩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在体育课 中的学习,看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大小、技能掌握情况、学习态度与体育评分标 准相结合来评价学生。采用这种评价方法后,对一些“弱势 ”群体来说,就有了 “希望 ”。不像以前,再怎样认真学练,最后的成绩也只能得个“B ”。通过各 项综合评价后可能会达到“A ”。同时对一部分本来体能、遗传较好的学生也有 促进作用,不再会认为自己有优势,在体育课中出现“吃老本 ”现象。这样在全 班就形成了一种竞争的学习氛围。通过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而言所得到的不仅

仅是成绩进步,而是对自己多了一份自信,对体育活动多了一点兴趣。

其次,转变教师包办性评价。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相 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例如在游戏快快跳起的时候,当一轮游戏比赛结束后, 教师先不急于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而改为各小组先自评,在自己这组游戏时出 现了那些问题,使得本组比赛的速度减慢。各组会举出一些如合作不好、跑得慢、 谁开小差等一系列问题。再让学生找找哪些组在有些问题时处理的较好。并提出 接下来在比赛中,该怎样来解决这些存在问题。让各组自己讨论、解决。这样的

评价,相信比只由教师进行评价效果好。因为学生在游戏中,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课堂评价方式,符合了新课标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 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 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 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

的体育学习能力。

最后,我认为在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中,除了上述观念应转变,还应注意发现 学生在平时活动中的 闪光点 ”,并对其及时的评价。例如在五十米考试中,教 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二人一组自由组合。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找不到同 学和他一起组合,因为他是年级短跑冠军。就在这时,有另外一个学生主动提出 愿意与他组合。就这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我认为这是教育学习的一个“闪光点 ”。 不应一带而过,而应把它提到一定的“高度 ”。于是我把全班学生集合起来,并 对此事进行评价。把它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学生不应害怕与比自己“强大 ”的

同伴一起活动相结合来教育。

所以体育教学中,能作出正确、及时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知识到思维: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画图单元

再设计

信息组郝进峰

一、重识

2022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更名信息科技更是强调了信息从“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的方向转 换。在信息科技新教材未出台旧教材未退场的背景下,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要从

旧教材中汲取新课标的精神,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上呈现出新课程的味道。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引领

在知识与思维的研究领域,始终无法脱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知识观,它理 顺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皮亚杰发生认识理论认为:知识与思维是内在一致的, 思维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思维的结果。思维过程结束后,新的知识结构得以建 立,思维与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它厘清了知识和思维的关系,强调知识的

“发生”,触及结构不断上升的抽象过程上达思维。

2.学科核心素养三层架构理论补充

知识与思维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双向互通的通道,它既要能解释知识上达思维

的过程,又能将思维(学科中强调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下达知识层面,以建立新

 


的知识结构来实现知识与思维的一致发展。于微观 的实际教学而言“过程”的研究才是核心,在国内 这一研究较为典型的是南师大李艺教授团队给出的

“学科核心素养三层架构理论”。

三层结构模型将宏观学科素养目标描述模型与

微观教学目标相匹配,秉承了皮亚杰知识认识论的

 

核心素养的三层架构图


体系,提出了“知识-问题解决-思维”的思维教育分层学科教学目标模型12]。它 将知识对于学科知识层,思维对应学科思维层,发生的过程则归为问题解决层, 第一次将问题解决也作为教学目标的模块来进行阐述,不仅仅延续上承下启的作

用,还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模块结构价值。

 

11 张刚要,&李艺.(2019)。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N”哲学性\”.电化教育研究,000(008),15-21.

P] 李艺,钟柏昌. (2015).谈“核心素养”.教育研究,(9),17-23.


首次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放置于教学目标中,对于教学者而言,它让设 “过程”有了全新的视界,对发生在学习者内部的知识与思维发生过程进行准 确把握,更有效的开展教学[1];也让学习者有了自主形成“矛盾冲突”(即问题) 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深度学习;最关键的 是让课程设计者能重新审视课程建设,将“过程要素”也作为知识结构去进行指

导和设计,对“问题解决”这个知识发生的过程有着更具体的指导。

二、重思

两位笔者在东部沿海某省-西部某省两地教育帮扶过程中,就教材设计一并 讨论形成认识,将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画图单元”作为三层架构理论实践应用案

例进行研究,使其在教育帮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从知识到思维的内在一致性出发,聚集“问题解

决层”对画图单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再规划,实现

单元重构,需要充分照顾到三个层面: 一是要能搭建

相对精确的承接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知识框架体系,

能让思维精确下达;二是继续以知识为基础,设计教

材向上升级,不断向思维靠拢;第三要将“问题解决”

作为重点,进行内外关联,上承下启,最终实现统整。

(一)自上而下,以学科素养为核心,进行整体架构

这里所谓的上和下,说的是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上下,自上而下是“学科思

问题解决→学科知识”,而自下而上则相反。

从学科思维 问题解决→学科知识,依托于信息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将涉及画图单元知识的思维结

构下达于学科知识层过程中“问题解决层”的设计思考:

1.观察、理解、对比、关联:从体验画图的软件功能开始,观察软件界面及  控件、工具,形成初步使用数字软件的兴趣与意识,随着学习探究能力的升级, 在不同软件间形成对比关联,理解数字化软件在学习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期间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也能得到提升;

2.合作、探究、凝练、创新:将画图软件作为简易数字化平台,开展自主性

 

白倩,冯友梅,沈书生,等.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20,38(3):11.


学习和合作学习,如将教材基础单元内容以图片格式导入画图软件,通过涂画等 操作,对知识进行更有效的识记和巩固,指法的应用、键盘特殊键的记忆,各种 功能键的使用,都可以在圈圈画画中得到强化。用新颖的视角来进行探究学习, 主动探索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保存、展示、交流自己的简单数字作品,以此为高

阶思维结构,为高年段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凝练创意,设计作品打下基础;

3.抽象、分解、建模、设计:通过画图软件的涂色功能进行四色猜想的验证 体验,数学平铺与镶嵌的图形试验等活动,在解决这些模拟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 的将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并逐一解决,尝试在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进行反思和调整,并将这样的解决问题方案优化、迁移运用到其它问题。

4.规范、准则、修养、价值:除了信息科技的核心素养,整个人的素养也可 以存在于课程架构中,它不应该是学科界限分明的。既然单元内容是画图,那么 创意绘图必然应该有艺术素养在内,欣赏能力、色彩搭配能力、构图能力……这 一系列跨越学科的多点思维结构,数字化社会所涉及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与准

则、 自律的言行、健康的价值观等都应该在 问题解决层 ”的架构中充分考虑。

画图单元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再设计,它的画图功能势必会减弱,但核心素 养的达成就会更加显性和直接,具像于画图单元的思维结构下达于学科知识层过 程中 问题解决层 ”的设计思考在逻辑上更为清晰,但在重构过程中,我们需要 思考核心素养在小学信息科技学段到底要体现到什么程度,思维结构以怎样的形

式体现更为合理,这些都需要设计者给出明确的课程指导意见。

(二) 自下而上,以单元知识为基础,内容结构升级

从学科知识 问题解决→学科思维,有了核心素养落实的方向指引,我们再 自知识而上达思维的 问题解决层 ”中设计重构教材就显得更有针对性。画图单

元知识点打散,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理解去重新整理区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1. 以基础知识技能为基础,划分为初识软件版块和图像处理技能版块。

(1)初识软件版块

侧重软件打开关闭、文件打开保存、界面初识、软件简单应用等功能,最终 是为形成整个软件初识课的知识框架(在笔者《重新定义<初识画图> ……》一文

中有具体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2)图像处理技能版块


它可以从画图开始,渐次提升至美图秀秀,对图像进行编辑和调整,包含形 状、笔刷、图层,这些纯粹的绘图工具和概念。除了绘图本身,这部分可以预留

与艺术、数学等学科融合的通道。

2.倾向于有生长点的思维提升,划分为工具使用版块和数字平台功能版块

(1)工具使用版块

画图软件中工具分成三类,一类直接可见,一类需要点开下拉列表或其它才 能显示,还有些隐藏工具需要激活才能使用。从简单软件到复杂软件,往往存在 的最大问题是不会找工具,而不是不会用工具,因此这部分教学更侧重信息意识 的提升,例“填充 ”工具是灰色的,需要用形状工具去激活,又如激活粘贴功能,

就需要激活复制或剪切功能,再往前推就是选定功能,它强调连续思维关联过程。

(2)数字平台功能版块

画图的具有最简易的数字平台功能,如笔刷、橡皮等功能在白板等一系列更 高级的平台软件中也必不可少。信息基础模块等其它知识点的教学,通过画图这

个最简易的数字平台,进行知识的教授、巩固和内化。

这二个版块依托于最基础的知识,但又在知识通达思维的过程中形成了思维 结构,这种思维结构依附的知识点又形成高一层的知识结构,渐渐靠近思维。版 块与版块间既有独立的功能价值,又相互包含,它们其实是画图软件功能的几种 理解,将之梳理归纳才能将 问题设计 ”逐层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

思维正是 问题解决层 ”的核心思考。

(三)上承下启,融成整体,以跨单元跨学科知识衔接进行思维关联

将画图单元知识重新梳理和归纳,形成新的理解。但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这 几个版块都是以画图软件教学作为基础知识生长点,因此必须通过“问题解决

将它们融成整体。

1. 内部融通,单元衔接可见

根据比格斯的 SOLO 思维水平分类理论[1] ,我们从单点结构深入,抽象出可 以在后续学习中持续使用的思维结构,用于以后单元的教学。如画图软件的学习 后,从四年级的 WPS 软件开始又要多次学到;同样“复制粘 ”在画图中仅仅

涉及图块和复制和图形的复制两部分,但在之后的学习中,可以延续到 WPS

 

 

[1]    比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 分类理论


字和文本的复制,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绘图工具应用在五年级图形化编程编程 模块单元也有相关应用的延伸……这样的知识结构是逐级提升的,明确了单元知

识间关系,让单元衔接可见,抽象出的思维结构就能提升知识结构的高度。

2. 内外融通,学科融合

除了学科内,我们还可以通过拓展,关联更多的方向,形成多点思维结构。 图画需要艺术美,四年级 WPS 作品中也需要作品表现力,但却缺乏“如何美 的指导,美术中的色彩搭配,是否可以尝试在“涂色 ”内容中进行融合,在“复 制粘贴 ”内容中实现图形拼搭和整体设计思维雏形,列举美的几种常规形态(例 如对称美),让学生有审美上的提升,在这样的多点思维结构影响下,高阶思维

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图形处理技能中的复制粘贴翻转旋转,也可以与三年级数学“平移旋转对称

相对应,加强之后还能与四年级数学的 图形密铺 ”形成关联。

3.上下融通,归于问题设计

知识与思维它是知识发生过程的两个侧面,知识的发生因思维的发生导致知 识结构的发生[1]。在思维与知识保持一致的过程中,问题解决层起到了决定性的 作用。将学科知识层、学科思维层通过自身上承下启,内融外接,最终实现版块

的整体化,学科思维有了更高的承接平台,最终形成关联思维结构。

三、重构

通过皮亚杰认知论到核心素养三层架构的理论分析,再聚焦到“问题解决层 进行承上启下且内外融通的设计架构,笔者搭建了基于“学科知识层 ”的初识软 件、图像处理、工具使用、数字平台应用四大基础版块:初识软件版块侧重画图 软件模块学习,初步形成软件初识课框架;图像处理版块逐步完善图像处理的功 能;工具使用版块强调工具的查找使用和分类关联等软件操作能力;数字平台应

用版块强调画图中简易的数字平台功能。

“学科思维层 ”设计了基于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计算思维、综合素养 四大学科素养能力点的画图单元具体思维结构:观察、理解、对比、关联为特征 的信息意识点突出软件初学习的信息价值认知,形成信息迁移能力;合作、探究、

凝练、创新为特征的数字学习点突出画图软件最基础的数字平台功能;抽象、分

 

[1] 白倩,  冯友梅,  沈书生,. 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38(3):11.


解、建模、设计为特征的计算思维点突出画图应用中涉及到的分解、建模等计算 思维活动;规范、准则、修养、价值为特征的综合素养点在本单元中主要突出画 图软件欣赏能力、色彩搭配、构图能力等艺术素养,也包含数学思维能力等其它

非信息科技素养。

 

 

 

合作、探究、凝练、创新

作为最基础的数字化应

用平台,为其它数字化应用

平台学习提供接口。(如希

沃电子白板等)

 


观察、理解、对比、关联

以画图软件作为最基础的软

课提供接口。

 

 

突出软件初学习的信息价值认 知,形成信息迁移能力

 

 

 

 

 

 

突出画图软件品基础的 数字平台功能

 

 

 

 

 

及思维应

抽象、分解、建模、设计

将画图与艺术、平面几何等学 习提供接口。(如四色猜想、 图形密铺、图形镶嵌等)

 

突出画围应用中涉及到的分

解、建模等计算思维活动


 


初识画图

软件打开与关闭;

文件打开与保存;

软件界面的认识;

软件的常规操作

 

 

初识画图

 

侧重画图软件模块学习,初步 形成软件初识课框架

 

 

 

软件初识

 

画图单元

问题解决层设计

学科知识字平台

 

 

综合素养

突出画图软件欣赏能力,色彩措 配、构图能力等艺术素养形成

 

规范、准则、修养、价值

建立色彩搭配、构图设计、 艺术欣赏等艺术素养接口。


图像处理 工具使用

 


逐步完善图像处理的功能

 

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

回图

奇奕画王 美图秀秀 PhotoShop

 

强调工具的查找

使用和分类关联

等软件操作能力

 

 

使

 

 

数字平台

数字平台

数字平台基础功能(如铅

笔、橡皮等);

数字平台应用能力迁移


工具使用

工具的查找能力;

工具的简单使用;

复杂工具的激活和使用;

 

最终通过“问题解决层”来打乱重构、归纳整理,重新设计出了相对完整的

单元框架。

 

问题解决(设计)

课程内容

学科知识

学科思维

 

形成软件初识系列

 

初识画图

初识软件

工具使用

信息意识

数字化学习

 


设计构图能力启蒙

强化图像处理功能

 

图形拼搭

工具使用

图像处理

艺术素养

数学思维

 

计算思维启蒙

提升工具查找能力

 

 

四色猜想

 

图像处理

工具使用

计算思维

艺术素养

数学思维

 

跨学科教学

复杂工具使用流程提升综合素

 

 

 

 

图形密铺

 

工具使用

数字化平台

图像处理

信息意识

艺术素养

数字化学习

数学思维

不仅仅完成了原教材的重要知识点教学,还打通了信息科技课程内外衔接和

融合的通道,为深化进行跨学科融合课程研究提供可能。

突出核心素养三层架构理论中最核心的 问题解决层 ”设计,以此为基准选  择合适的内容来承载学科思维,关注知识结构的迭代升级和思维结构的不断深化,

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画图单元课程模型样态。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皮亚皮发生认识理论的理解,运用三层结构模型,对画图单元教 材设计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对 问题解决层 ”的设计架构进行了全方向的分析和 规划。从教材设计者角度给出了对于知识发生过程的关注和具体思考,希望能给

信息科技教学者以新的启示。

皮亚杰指出:“所有科学(指“知识 ”或“真理 ),包括高度发展了的科 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简言之,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 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 [1] 。因此我们的信息科技课程需要顺应时代 的发展,以后再来探讨画图单元存在与否或许毫无意义,但这种从设计角度去理

解教材的思路,应该能带给教者新的思考。

 

 

 

[1] 白倩,  冯友梅,  沈书生,. 重识与重估:皮亚杰发生建构论及其视野中的学习理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38(3):11.


【课例导读】新课标规定科学课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 排学习进阶。本课“船的历史 ”是单元起始课,在引出学习主题,了解学生关于 船的前认知后,将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 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并借助“独木舟负载物体 ”“船的形状与阻力 关系 ”的体验活动,生发后续研究的问题和兴趣。此处就清晰体现了学习内容由 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同时学习活动的设计也是符合从简单到综合的原

则。

【课例呈现】

基于核心概念进行“学习进阶 ”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

实践

—— 以《船的历史》为例

科学组 朱丽蓉

《船的历史》一课,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1.1 物质具有一定 的特性与功能,观察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等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不再强调“浮力 ”的概念,不再专门研究浮力、 重力与物体升降的关系。单元的学习活动与目标结构密切相关,可以确保学生在 每节课中都会体验更全面的科学学习活动,可以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整合学习内容

和学习活动,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

本次研究选取了《船的历史》一课,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基本概念的过程, 这将帮助学生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和现象,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 又因学生在不同阶段思维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进阶的设计, 培养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

成良好的科学知识结构。

作为单元的开篇课,在这节课中,在了解学生对船的知识的前概念后,引导 学生了解船在体积、材料、结构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船的历史地研究和学习, 让学生能意识到原来船的发展是由于人类对船使用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地改进,这

既是本单元课程发展的暗线,也为后来的活动埋下了伏笔。

五年级的学生对船很熟悉,但是对船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不十分清晰,需要教

师梳理人类对船地研究历程。除了缺乏了解,学生对船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本课中,制作并测试独木舟的稳定性环节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地实践活动,让学生 初步了解船的载重、稳定性和船型特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了解船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进入下一环节,通过稳定性入手来改进独木舟。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科学观念

1.学生通过阅读和课堂知识认识到,在不同的时期,船的材料、外观、动力

和功能有不同的特性,同时也认识到不同的船舶各有优缺点。

2.通过了解船的历史,使学生了解造船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

文明的进程。

科学思维

1.学生感受造船过程和工人们的匠心。

2.学生发现船的不足,提出问题,设法改进。

探究实践

1.学生通过体验独木舟模型的活动,学生可以感知最原始的船的外观以及船

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水的阻力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探索“独木舟加载 ”和“船形和阻力 ”之间的关系,学生们认识

到船形、结构、稳定性和阻力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

1.学生感受到船舶发明和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2.感知人们的需求是促进改进、创新、科技的动力。

下面将教学过程及说明呈现如下:

一、情境导入

1.情景故事代入,带领学生穿越到远古时期探险。

2.遇到一个宽阔的小河,原始人怎样利用周围的物品过河?引出独木舟。

3.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用历史轴的形式展开教学,原始人利用独木舟过河,船的历史 从无到有。根据学生思维进阶发展,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构建船的历史时间轴,

由此展开本课教学。

二、制作独木舟


1.用黄瓜制作独木舟。

2.将独木舟放入水槽,验证独木舟可载物。

3.发现独木舟载重量小,稳定性差。

4.提出问题:怎样改进?(预设:设法找粗的树干或者多个捆绑加宽船身。)

5.总结:竹筏是用粗竹竿编排而成的渡水用具,古时的竹筏就是利用多个绑

成一个的原理发明出来的,大大增加了船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并提出改进和 完善建议的学习进阶思维方式。我们很少从船的形状,材料,结构,动力系统和 功能等方面考虑船的历史。从这些新颖的角度我们将建立下一个知识的基础,学

习并继续补充船的知识。

三、各个时期的船

1.从古至今,船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各个时期的船都有各自的特点,船

为什么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2.船的历史探究学习。

独木舟(增加了动力)→摇橹木船

摇橹木船(动力由人力变为风力)→帆船

帆船(自然动力变为机械动力)→蒸汽机船

蒸汽机船(工业发展)→柴油机船

柴油机船 (从水上运输工具变为具有功能性的运输工具)→潜水艇

造船的技术和水平还在不断提升。

3.学生谈谈对船发展史的感受。

船的比较

 

项目

摇橹木船

轮船

体积

较小

较大

船体材

木材

钢铁

动力

用橹来推进,动力较

用发动机推动,动力较大

4.总结:古代劳动人民在造船时就是像同学们一样遇到困难,遇到问题,不


断尝试和改进,如今的船才能这样的先进。

【设计意图】从发现问题中学习、探索、认识船的发展。在此环节中,学生 思维进阶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断进行碰撞和重新构建,借助时间轴,以螺旋上升

的形式逐步形成有序递进的“学习进阶 ”思维模式。

四、比较船的特点

1.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船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

(预设:都可以载人载货;都是靠人力,风力,机械力等外力进行运动的;

外形都是流线型。)

2.那么为什么这些船的外形都是流线型的呢?外形是方的或者是多棱的形

状合适吗?

(预设:流线型会减小船在水中的阻力。)

3.追问:你可以验证吗?如何验证?

(预设:设计方形的船和流线型外形的船,进行对比。)

4.运用自己折的方形和流线型纸船进行实验。

5.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预设:一艘流线型的船在水中快速行驶。船体设计为流线型,降低了船的

水阻。)

【设计意图】观察不同船的共同点——船身流线型——探索原因——有助于 减小水的阻力——验证实验,与学生的想象力完美地发挥作用,并打开学生的想

法。

五、拓展与延伸

1.了解了历史的“宝船 ”,接下来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种新型的船,会飞的

船!地效翼船。

2.正是因为古时候聪明的祖先发现了船的不足,现代聪明的我们对船的要求

越来越高,才使得船的发展如此迅速。船的发展如此,我国的科技发展亦是如此!

3.展望未来。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到了船的发展和工人的智慧,从而导致的船发展历史,

科学和技术发展之间的差异是船比较的差异。


【教学反思】

本案例尝试应用进阶理论分析该部分的内容知识和能力的层次阶段,并通过 相应的实践研究,期望对“学习进阶 ”理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开发上有 一定启发。根据新课标关于课型的定位,将课堂活动分为四个“学习进阶 ”的阶

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感知事物,提出问题。此环节通过对独木舟的研究,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的学习进阶 思维方式。本环节是学习层次 1:概念目标,形成意识。学生学习目标为通过制 作独木舟模型的活动,感受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学生进阶 水平发展为通过研究独木舟负载物体和稳定性等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稳定性

和动力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概念。此环节通过对各种船的不足的 研究,通过改变其动力、船型、材料、构造等,培养学生发现不足,设法改进, 创造新物的思维方式。从发现问题中学习、探索、认识船的发展。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认识不同时期船的特点。本环节是学习层次 2:探究目标,理解本质。学 习目标为通过阅读资料和课堂新知认知不同时期的船在材料、外形、动力和功能 等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认识到不同的船各自具有的优缺点。学生的进阶水平发展

为通过认识船的历史,了解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明确内涵,理解外延。此环节通过观察不同船的共同 ——船身流线型——探索原因——有助于减小水的阻力——验证实验,充分发 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思维,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下尝试其他条件对船的速 度、稳定性的影响。学生自身融入其中,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 明才智。本环节是学习层次 3:科学态度,深入分析。本环节的学习目标为通过 学习,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学生的进阶水平发展为

探索中研究后发现船的不足,提出问题,设法改进。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应用迁移,形成结构。本环节对《船的历史》总结回 顾并拓展,激发并延续学生对本课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从船的结构对阻力、载 重量、稳定性等各方面影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继续探究,感知人们的需求

是促进改进、创新、科技的动力。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感受到船演化与


科技发展的内在关系。本环节是学习层次 4:回归生活,走进社会。本环节的学 习目标是感受到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学

生的进阶水平上升到了感受人们的需求是促进改进、创新、科技的动力。

【专业视点】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太仓市实验小学  朱丽蓉

摘要:新课标和教学改革对学科教学的模式、环节和内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诸多小学科学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推动 教学有效性目标实现的策略,在课堂教学期间进行了诸多教学实践,通过更新传 统教育理念、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 师生互动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深入推动教学质量的增强。本文将研究小学科学

教师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体现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引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提出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改革的热潮,越来越多 的小学科学教师从多方面入手,深入分析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各项要求,对原有教 学方案和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全面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 个性化学习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扩展,致力于打造更加高效的科学课堂, 并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确保其能够长时间的维持对 知识探索的热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提升

学习效率的同时,增强科学核心素养。

一、紧扣核心素养培养,更新课堂教学理念

新课标更加强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师需要以新课标作 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精准把握学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密切关 注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让学生在进一步 巩固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增强核心素养,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本 功。同时,教师需要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期间,改变传统模式中存在 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能够在更加新颖的教学环境之下,增强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

趣。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与船相关的趣味性历史故事,并创造相


应的课堂情景,询问学生船是如何出现的,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在旅行途中突然出 现一条河,而没有船,那么他们会怎样过河。在这之后,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 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利用材料制作小船,并尝试在其中放置一些重量不同的物品,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鼓励学生从形状、材料、构造、动力系 统和功能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接下来,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探讨,互相说一说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形状的船,可 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不同形状的船对于船的航行和性能会有怎

样的影响。

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现代教学手段的融入可以进一步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并让 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 印象,提升学习效率。新课程教学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对原有教学手 段和教学资源进行创新与丰富。此外,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流程,在

其中,进一步丰富学科教学的环节,以此为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驱动力。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不 同时期船的图片,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船的特点,并思考不同时期船的变化的原 因,引导学生探究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蒸汽机船、柴油机船、潜水艇的变 化过程,让学生自行探究不同时期的船身和用途,学生在课后搜集造船技术阶段 性提升的节点。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总结自己在课上所学 到的知识点,简单地谈一谈对于船的发展史的感受,从体积、船体材料和动力这 三大主要方面对比摇橹木船和柴油机船的不同之处,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与船相 关的历史,找出不同时期船的相同特点,在下节课和其他人共同分享自己所得出

的结论。

三、加强师生互动频率,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频率的加强能够让学科教学有效性得到增强并且小学科学教师也 可以对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产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能够以此 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进行及时调整。此外,教师需要遵循科 学合理的原则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在最大程度上凸显学科教学的特点,并让新

课标的价值得到充分突显,既要避免过高目标,也要避免过低目标,立足学生现


阶段的科学水平设计,不能为学生学习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相关材料制作方形和多棱形的小船,全 面分析是否这两种形状的小船的外表是否远比流线型更加适合船的航行,并进行 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提出更多的问题,以扩展学 生的思维并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在这之后,教师为学生介绍地效翼船,带领学 生共同回顾不同时期船的图片,引导学生相互探讨是否坐过船以及坐船经历和心 得,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未来还有可能会出现怎样的船,学生可以将自己心目中

的船画在纸上,并相互讨论其效能。

结束语: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将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和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环节中,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科学学 习水平,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科学合理地设定和规划,综合调动各项教学 资源,为学生营造出更有利于学习效率提升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 的科学知识网络体系,从多种途径入手,妥善处理教学期间出现的问题,达到优

化学科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泊函.新课标之下,小学科学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

,2022(41):59.

[2]张懿,陈莉,谢伯岩.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内容重构[J].教育科学

论坛,2022(28):18-21.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音乐组 周心怡

通过阅读《艺术课程标准解读》,我了解到音乐课程标准是实施音乐教育的 重要依据,更是开展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教师日常教学中起着关键

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学促教,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和形 象生动、优美的旋律等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中 有关事物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理 和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活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 听、唱、跳、看及乐器演奏等方式来表现自我、感受音乐,同时也可以通过欣赏

歌曲或欣赏表演等方式来丰富音乐体验。

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资源。比如现在兴起的希沃白 板。我曾用希沃白板设计了《忆江南》这堂课的 ppt ,创新的技术以及更好的视 觉效果,确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此外希沃白板上还有钢琴工具,可以弹奏简单 的音和短小的曲子,还能学习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学生们对此也很感兴趣。在 使用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到屏幕前亲自点一点、弹一弹。虽然这款钢 琴工具还远远达不到代替真钢琴的程度,但是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确实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生动有趣的学习环节。

三、关注课堂的细节与品质

关注课堂的细节与品质,要让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做到的。教学中,要能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比如,在课堂上我经常让他们通过演奏或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们自

由地发表看法和见解。

另外,音乐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所承载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要想上好一堂 优质的音乐课不仅仅需要教师富有创意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还需要教师对

学生们多一些关注与鼓励,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包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四、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人格的学科,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所以,在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小学生的 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任务、情境和学生自己掌 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上《小乌鸦爱妈妈》这堂课时,我采 用了小组合作、歌曲演唱、情景表演等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唱歌曲,知道了乌

鸦反哺的故事,更让他们懂得了要有孝心、尊敬长辈的道理。

以上就是我学习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些心得体会。今后我将努力按照新课标要 求,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努力提

高自身业务水平。


课标引领变革,实践优化课堂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22 年版》

低数组 高春花

今年寒假细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版》,边读边感受着这 20 的教育变化,感受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 20 ,感受着课堂目标解读的变 化,跟随着目标的变化,也感受着数学课堂的变化。立德树人是宏观教育目标的 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是学校课程的总目标,所有学科 课程都应为该目标的达成作出贡献。从课标的版本升级看育人的优化,从课标的 目标的升级感受课堂实践的升级。随着社会的变革,我们的育人目标与方法也是

不断需要版本的升级,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022 年版课程标准使用了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表述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 质量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 行了变化和挑战。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总结目标,体现 了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主要包括“三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先试试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会 ”细化 为:数学的眼光细化为抽象与直观,数学思维细化为推理和运算,数学的语言细 化为模型与数据。“综合与实践 ”领域更加凸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 视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的探索,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将数 学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相结合,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所以,从研读课标中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升级自己了的理念与课堂版本,通过 实践去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那么,在课标的指引下,怎么去实现

数学学科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呢?

一、 目标解构到课堂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 2022 版新课标研读之后,我们要把目标的三句话和 十几个关键词结构到每个版块中,细化到每个单元,分解到每一节课。因为世界 发展了,需要人的素养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课堂要从素养出发在每节课中落

实目标,在每堂课中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如,今年我要教学的是一下的知识,主要板块为: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综合与实践 三个领域,共安排了七个单元的内容: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认识图形(二)”“认识 100 以内的数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元、 角、分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期末复习 ”。另外还有两个实践活 动:“我们认识的数 ”和“小小商店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 6 个新授单元 1 个整理和复习。数与代数领域包括第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100 以内数的组 成、读写、顺序和大小比较,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元角分的认识,求被减数或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和圆的直观认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包括两个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和小小商店。

怎么样落实好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呢? 在每一个单元教学时,都要去认真思考:目标有哪些?可以组织哪些有意义的活

动去落实?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延伸与发展。

二、单元整建构

怎样更好地进行目标的落实,我们可以从单元出发进行整体的建构,帮助学 生掌握数学的学习与探究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主动进行思考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从而学会思考,

学会创新。如何进行单元整体建构呢?

如:一下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首先我们要去思考本单元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学生探究掌握 20 以内的退位减 法,那么数学思维的目标、问题解决的目标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如何去落实

呢?

单元结构因为分为:

十几减 9 的计算,十几减 7 8 的计算,十几减其他的退位计算,那么第一 课时就是一节重点课和起始课,后面的计算方法探究因为就是沿用前面的方法进 行的。然后,就是所有学完后,要思考怎么灵活计算,怎么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 题?这样用问题引领的单元板块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单元结构思路清晰之后,再

来进行下面的课堂实践,思路就会更清晰。

三、任务细落实


那么,课标最终达成是需要在每一堂课上去完成的。怎么通过课堂来落实目 标?我们要将主要的目标通过几个任务探究活动去落实,帮助学生在任务活动中

不断的交流、对比、反思、总结,从而学会提升。

那么,如一下第一单元的起始课十几减 9 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

思考:情境有进行自主的探究。

任务一:买桃探究

想一想, 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是怎么做的?通过你是怎么算的?把想 法在自备本上写一写,与同学把想法说一说,比各种方法比一比的四个引导帮助 学生主动完成任务一。这样额任务是可操作可落实的,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能看到 自己的想法,看到学生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十几减 9 的计算

方法。

任务二:练习提升

做一做书本的练习那是比较低的一个层次,关键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提升任务 的有效度。比如,学生练习后,说一说 139,159,169 的同一种计算方法, 帮助学生体会同时破十法在结合操作活动中体会都是 10 个里面去掉 9 ,剩下 1 个要和外面的几进行相加。对于平十法计算的方法也可以进行总结,帮学生 学生体会减 9 时,可以分两次来减,先减成 10 ,在减去缺的部分。为以后的减

法性质做了埋伏。

所以,我们一点要细化课堂目标,将目标落实于几个课堂任务中。

总之,世界变化了,所以育人的目标更新了,所以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不断迭

代升级。


做智慧型教师 “三会 ”学生

——读《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有感

低数组 顾舒

2022 年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是会用数学 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素 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 的同时,应当渗透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 念,进一步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新课程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 多的关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那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真正能起到激励学

生的作用呢?

一、多变的评价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改理念推崇赏识评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给与肯定,努力使学生心里愉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于是乎,“你真棒!”“你 真了不起!”“很好!”这样的评价句充斥着我们的数学课堂。孩子的天性是追  求新奇的,在课改之初,这些评价语是很新颖的,在这样的评价里孩子们获得了  一种成功的体验,些时他们得到这样的赏识性评价是很开心和自豪的,学习的积  极性也大为提高。但是渐渐的,这种单一的表扬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过滥的  表扬也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赞扬的贬值,学生甚至会觉得老师的语言匮乏、单一,

没有生命力,老师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在课堂上,使用得最多的无非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新课改理念更多的关 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更多的放手, 试着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既丰富了评价方式,又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  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热情,这样一来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多样的评价角度,增强学生表达的信心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激励,特别是学困生对激励评价的渴望更大。一 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表达自己的信心,归根到底是因 为他们害怕失败,其实他们更渴望得到肯定与激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

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体验成功,从而得到满足、


快乐、积极、稳定的情绪,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在新课标中也指出: “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 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

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在张齐华执教的《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正在交流“平行四边形是

不是轴对称图形 ”时: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

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这时张老师特意走过去,跟她握着手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 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 音,那该多单调啊!”在这里,张老师面对第二个学生的错误的回答,没有进行 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既用了一种含蕴的方式(“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 ”)否定了这位同学的答案 ,又从别外一个角度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了肯 定。这样的评价与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保护你讲 话的权利 ”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评价语多么富有哲学意味,在潜移默化中学 生受到这样哲学思想是熏陶。从而也使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体验到大胆发言所带

来的成功的体验。

三、生动的评价语言,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

幽默生动的课堂语言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样课堂评价语言若能做到这一点则更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 用。课堂评价往往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

起来,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例如:在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上,其中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筐苹果有多 重? ”有个学生回答:“这筐苹果有 50 重。”教师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 而是笑着问:“你今年多大了? ”“我今年 8 岁。”“不,应该说你今年 8 大。 “你有多高? ”“我身高大约 110 厘米。”“不,你身高大约 110 高。”“不能 那么说…… ”这个学生有些着急了。通过教师机智巧妙的引导,在幽默的对话中

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该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四、适时的评价时机,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课改后的一些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随时可见,过多也过细了。甚 至于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每进行一次活动甚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在 不停地评价。如此多的评价是否有必要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 至于适得其反。教师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学习小 组,课堂评价都要把握时机,简明扼要,要在精练的语言当中评价出学生或小组

的闪光点,评价的次数要适可而止。

1.及时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口头评价有时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 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 而异,同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 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数学课堂这个小

世界里,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2.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口头评价有时也需要延缓评价,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 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 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 解和主张。这样的延缓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中,学生在学习完了正方形的特征

后,我设计了对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这句话的辨析。

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还有得说不一定,意见分歧很大。对此,我没 有马上评价,而是让学生分成三派,分别来阐述自已的意见。在争论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意识到这种说法的不科学性。这时我又故做神秘地拿出一个菱形,此时, 学生们恍然大悟。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随意地表露个人意见,而是为学生 创造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状态下,引导

学生逐步实现了知识的理顺和意见的统一。因此,教师应把评价的节奏放慢些,


多征询学生的意见。这样或许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呈现出色彩斑斓、春意盎然的

画面。

总之,在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每位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导 者,更是学生思想品格上的引路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总结经验,巧妙的课堂 评价如疾风骤雨,能掀起阵阵波澜,课堂内生机勃勃,学生思维活跃。在以后的 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我们将继续锤炼并巧妙运用课堂评价,让它真正起到不

断激励学生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新课标解读》学习体会

低数组 赵建宏

2022 年版课标》提出的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会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

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眼光是观察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 和各种物理属性,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眼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好 奇心与想象力,而好奇心与想象力是从事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抽象能力、几

何直观、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数与运算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对现实世界中

数量关系的直观认识,是形成数学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

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   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

序。

2.   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估算,作出合理判断。

3.   能初步体会事物背后简单的规律,能用数表达这样的规律。

数概念是所有数学概念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数感对整

个中小学数学学习都十分重要。

学生的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培养的。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有

几个关键的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

在教学 100 以内数的比较时。大部分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基本上都已经学会 1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但是在课上让学生说比的方法或道理的时候,有的是 不会表达,很多同学则是在家里由爸爸妈妈提前教的方法:先比较十位,再比较 个位。而对于为什么要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的道理并没有真正地懂得,并没有 结合数的组成或者百数表中这两个数的位置进行比较,这样的方法比较规范、理 性,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却是没有帮助,所以在课上尽量让学生能够运用多 种方法来进行比较,如四十几比三十几大,两位数比一位数大等。对于大小的比

较,大部分孩子还是能够正确分辨的,但是到底是多一些还是多得多,发现一些


孩子不能够准确地区分开来,我分析了一下原因,认为主要还是对两个数之间相 差了多少,孩子们不能很好地估计出来,因为就目前而且,教材只是教学了比较 数的大小和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对应的减法计算,孩子们对于一般的两位 数与两位数之间相差几,是模糊不清的,不会区分多一些还是多得多,那么还有 一些孩子是如何分辨的呢?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个别孩子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了,能大概地算出相差多少;一是通过大量的数数练习之后,他对百数表有了比 较清楚的认识,所以对两个数之间的距离有了自己的认知,所以百数表的熟练掌 握,多种方式填数练习还是要多进行练习,让孩子对于百数表里的数非常熟悉,

逐步培养数感。

平时的练习中有 1 题是先填写数轴,再看着数轴上的数进行回答问题,问题   97 接近 100 还是 90?93 呢?上课的时候是有课件进行演示的,学生很直观形  象的看出从 97 出发到 100 90 的两条不同颜色标示出的线段的长短,从而知道  97 100 近一些,但是在作业中并没有这样直观的课件演示,只有一些数字进 行比较,这就考查了学生对于 100 之内数的大小关系是否真正理解,而在上课的  时候我也没有引起重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作业中就出现了很多的错  误,其实在这里的练习,课件的直观演示对于学生思维的抽象性并没有帮助,教  师可以把这个环节分解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利用自己对于 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基  础上来猜一猜,第二步用课件直观的演示,第三步在课件演示的基础上再隐去两  段用不同颜色标示的线段。第四步隐去形象数轴,只留一些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字。 这样慢慢的抽离,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最后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  从小到大排好数字,然后看排列的数字进行想像到哪一边长、到哪一边短,相信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就能比较熟练的找出最接近的那个数,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锻炼学生的思维。

综合实践课时,在交流自己在家一把抓的物体的粒数时,发现有的同学听到 别人说多少自己也说多少,有的甚至是自己没有根据地编了一个不合理的数据, 结合同学错误的不合理的数据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从小要实事求是,对于实 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对于学习要有踏实的态度,只有通过自己抓一抓、数一数、

交流后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测,培养了数感和估计能力。

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身边的教学

资源最大程度上地进行开发和培养,相信学生的数感会越来越好!


基于核心素养的量感培养策略

——读《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有感

中数组 朱志刚

寒假阅读书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的主编是史宁 中、曹一鸣两位教授,他们都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 称新课标)修订组组长,本书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本书是新课 标的权威解读,是对新课标的补充说明。本套丛书是指导一线教师、教研员、校 长、教育行政人员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权威培训资源。 [1]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主要对新课标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 课程目标等进行阐述;中篇主要对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下 篇主要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

进行解读,并对课程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新课标较之于 2011 版课标核心素养关键词增加了“量感 ”。新课标明确指  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  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中有两种度量:一  种是对个数和顺序的度量,就是我们熟知的自然数,如三匹马、四头羊,抽象出  3,4,这种度量通过抽象得到;另一种度量借住工具得到,如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和体积等。数是对度量结果的表达,是一种符号表达,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 度量的本质在于数的表达。[2]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测量对象的属性,  经历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丰富度量单位的表象,从内容结构的整体视角进行教

学设计,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量的估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一、感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量感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测量的需求,感悟度量单位的可测性、可加

性,进而理

解周长、面积、体积的本质是单位的累加,而要实现单位的累加,首先需要 统一单位。在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景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 生探究知识本质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不

同的测量工具,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比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首先呈

现两张长方

形图,启发学生思考:哪张图纸的面比较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学具带 中的小正方形纸片一个一个依次地去铺,得出分别用了 8 个和 9 个小正方形。然 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用了 8 个小正方形的反而比 9 个小正方形的大。这是什么原 因呢?原来,两种小正方形的面积不一样大,在单位小正方形不一样大的情况下, 直接比较小正方形的个数没有实际意义。那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 很方便地看出哪个长方形大。学生经过思考得出,要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去铺长 方形。帮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紧接着,第二个环节,出示第三 个长方形,学生发现用单位小正方形去测量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后,无论怎样调整 位置,都还剩下一小部分空白,不能完全铺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学生 就产生了将单位小正方形进一步细分的心理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到统一

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促进量感的形成和发展。

二、建立准确而丰富的单位表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形 成既准确而又丰富度量单位表象,有利于学生量感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操作体验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活动经验,促

进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

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时,进行 1 厘米的教学时,可 以用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感知,教师可以提供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仔细 观察,用手比划 1 厘米,再与小棒的长度进行比较。闭眼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 促进 1 厘米的表象留在脑中,再一次用手比划 1 厘米。找一找,实际生活中哪些 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比划几厘米的长度 再与小棒进行比较。闭眼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再次用手比划 1 厘米。在有层 次进阶的重复操作中,促进单位表象的精确化。找一找,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的 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回顾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常见物体的长度大约有几个

这样的 1 厘米。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 1 厘米的准确的表象。

类似地,进行 1 ”的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组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

逐步建立准确而又丰富的 1 米长度的表象。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 1 米之后,


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教师可以让学生张开双臂,同桌合 作探究比划 1 米的长度。在身体上找到 1 米的高度,1 米是从地面上身体到哪个 位置。用自然的走路姿势,大约走几步是 1 米。通过类似的驱动性任务群,引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准确地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小学生

对米和厘米的认识需要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线,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

三、经历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

测量物体的长度,就是要弄清楚被测物体的某一条边中包含有几个相应的长 度单位,也就是说是将被测量长度以测量单位长度为标准分成若干小份。小份的 数量累加的和即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时儿童必须理解再分的概念,测量过程中 被测物体被分为若干部分,每一个部分的长度要与你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单 位相等,在操作过程中儿童沿着被测物体不断移动测量单位,在物体上记录移动

次数,并将物体再分。

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认识几厘米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 指出 2 厘米后应及时提问,为什么一段是 2 厘米,明确 2 厘米是由两个 1 厘米组 成的,在认识 5 厘米和 10 厘米时,同样应强调 5 厘米和 10 厘米里面有几个 1 厘米,明确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的认识。在教学如何测量线段长度时,不是单 纯强调零刻度线对齐后读出数值,而要让学生经历以下三个过程:1.将直尺上的 刻度线与线段的一端对齐,并不一定需要与零刻度线对齐,也可以与其他的刻度 线对齐。2.以测量单位的长度为标准进行分段,此时学生体会了测量的本质,也 就是再分的的过程。3.在分段后数一数有多少个测量单位,这一过程就是测量单 位不断累加的过程,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段数抽象到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的过程,掌握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四、对接生活经验提高估测能力

估测物体长度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估测的能力要在实际 的估计与测量活动中逐步形成。儿童直接估计某些物体的长度有一定的困难,教 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估测方法,引导学生借 助参照物进行估计。二是联系生活情境,感受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是让 学生经历完整观察、估测、验证、调整的过程。在估测完后要及时准确地测量长

度,验证估测的准确度。让学生对比自己的估测结果并及时调整,不断缩小误差,


建立更加准确的长度表象,提高估测的准确程度。

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估测自己手掌长度和一拃长度时, 可以让学生借助大拇指的宽大约 11 厘米,估测自己的手掌宽和一拃的长度。在 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估测身边的常见的事物,比如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的长度, 教室门的宽度和高度等,让学生充分利用长度单位表象和已知长度的参照物作为

标准进行估测,不断积累估测经验。

总之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量感时,需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 分的体验实践,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反

思把握度量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22:8.

[2] 史宁中.为什么要强调量感[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10


以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有感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知识结构化、学生认知结构化,要求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 审视教学内容,建构整体性的单元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探索大单元教学和重视 单元整体设计:“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 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 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那么,到底如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呢?笔者试

图以“倍的认识”为例,探索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建构与实践路径。

、单元分析:以整体视角解读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 “单元整体教学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 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 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 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②我们不难发现,进行 单元分析是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只要扎扎实实开展好单元分析,才

有可能将单元整体教学落到实处。

开展单元分析就是以单元的视角整体分析教学内容,建立单元知识之间的联 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厘清学生的单元学习层 级。开展单元整体分析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科精神,明晰单元学习目标,掌握单元

知识结构,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情、课标、教材、学理、

 

1 单元教学整体分析模型图


1.学情分析:精准把握儿童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对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进行前期分 析,有助于精准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笔者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学情调 查,并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了解“倍 ”吗?请尝试写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理 ;(2)请通过画图的方式把自己理解的倍表示出来。调查发 80%以上的学 生能够写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但是只有 20%左右的学生能够画图表征两个数

量的倍数关系。

“倍 ”可以看作是表达比率关系的一种方法,“整数倍的认识 ”学习是学生 第一次接触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但是,学生对于“倍 ”并不陌生,在之前的 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使用“倍 ”表达两种数量关系的实际经验,比如:“我摘的桃 子个数是你的 2 ”“我铅笔数量比你多 2 ”等等。但是,学生对于“倍 ”的 认识只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还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倍 ”的深刻含义,所以表征 会有困难,学生有时还会混淆“是几倍 ”和“多几倍 ”的概念等等。学生的这些 经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倍 ”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但有些也可能会起到负迁

移的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

2.课标分析:整体解读课程实施要求

新课标把“数与代数 ”领域分为“数与运算 ”和“数量关系 ”两个主题,而 “倍的认识 ”属于数量关系范畴。数量关系是用符号、数、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 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学生需要认识并理解数学关系,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 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倍 ”是学生第一 次学习表示乘法模型的数量关系,之前学生也有对数学进行比较的经验,只不过 都是从“相差多少 ”的角度对数量进行比较,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对“差 ”关系理解比较深刻。当然,学生学习“倍比关 ”是建立在“差比关系 ”基 础之上,是形成模型意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

关键内容。

3.教材分析:深刻梳理知识逻辑结构

苏教版教材没有把“倍的认识 ”单独成立单元,而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一 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中,以例 3、例 4 两个例题的形式呈现,主要涉及

内容是“倍的认识 ”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的简单实际问题。例 3 以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比一比黄花、红花和蓝花三 种花的朵数,让学生通过比较、画图、语言表征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倍 ”的涵义, 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例 4 以对话的方式创设 “杨树有 5 棵,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 3 倍,柳树有多少棵? ”的问题情境,并 让学生摆小棒、画图、列算式等方式解决问题。除此以外,教材还安排了“想想 做做 ”个“练习一 ”对相关问题进行练习和巩固,以期帮助学生理解“倍 ”的概

念,获得经验生长。

4.学理分析:深入理解知识学习原理

所谓学理分析,就是通过对单元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深度分析, 建构数学知识的完整样态,以实现相关内容的单元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融

通共生,引领学生经历数学认知的完整过程,实现数学素养全面发展。

从学理上研究,“倍 ”又是学生从“加法结构 ”过渡到“乘法结 ”的一个 重要转折点,学生之前已经会比较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相差关系 ”, 而学习了“倍 ”以后,才真正开始接触并运用“倍数关系 ”,这在数学概念体系 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倍的认识 ”属于概念教学,同样具有和其他数

学概念一样的高度抽象性,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依旧存在一定的困难。

5.学程分析:扎实推进知识逻辑演变

学程设计,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深度学习出发,高度组织单元教学内容,设 计结构性、层级化的单元学程,探索单元整体设计的实践模式,搭建学生整体学

习的认知路径。

从小学阶段的许多知识都根源于对“倍 ”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对于“倍 ”意 义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后期学习小数倍、分数(分率)、比、百分数等许多知识, “倍 ”的意义理解不透彻会给孩子们数学学习埋下一定的“隐患 ”。所以,“倍 的认识 ”单元学程可以分成如下几个层级:(1)连续环节:乘法(除法)的复 习、份数思想的理解、“倍 ”涵义的理解;(2)关联环节:倍与除法的关系、 倍与乘法的关系、倍与份的关系;(3)应用环节: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的实际问题。

在上述“倍的认识 ”单元学程设计中,连续层级重在连续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体验知识的生长性,理解数学知识大概念;关联层级重在建构新旧概念之间的联


系,是系统认识新知的核心推进;应用层级是相关知识的迁移运用,是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二、单元规划:以结构视角确立教学路径

(一)规划单元学习目标

威金斯提倡“逆向设计 ”,就是要明确预期学习结果,无论是课堂、单元和 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擅长的教法、教材 和活动导出。他其实强调目标先行,因为单元学习目标是单元教学的方向,是确 定单元教学内容,规划单元教学路径的前提,需要教师深度理解并精准把握。单 元学习目标有别于传统以课时为单位的三维目标,但又是基于课时目标之上,具 有整体性和统领性。单元学习目标可以从立德树人的整体育人目标、素养导向的

学科育人目标、知识理解的单元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

1.立德树人的整体育人目标。任何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人 ”的发 展,也是落实“培养什么人 ”的根本任务。2022 版课程方案把学科教学的培养 目标确定为“三有 ”,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是一切学科活动的出发点 和风向标,是学科教学的价值旨归。[3]显然,立德树人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工程, 不是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就能实现的目标,但是教师要有意识把这一整体目标落

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 日积月累不断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2.素养导向的学科育人目标。新课标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 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  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4]  从数学核心素养来看,倍的认识是借助生活中实  际物体的比较建立倍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理解倍的实际含义, 在实物操作、画图、表达中体会倍的意义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

学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意识,发展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3.知识理解的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对课程标准、学情、教材等内容的分析, 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再根据单元目标分解阶段(课时)教学目标。在目标引 领下,提出问题,设置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倍的认识单元教学目标 可以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初步 建立倍的概念,了解倍的含义,培养数学抽象意识;第二,通过观察、分析、操

作、推理等活动,经历倍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用倍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数学推理和数学建模的意识;第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

识灵活思辨看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二)梳理单元核心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教师要能够选择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围绕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活 动。单元核心问题是学生探究真实情境中的大问题,是处于单元核心地位,具有 引领作用的好问题。如果说传统的问题倾向于碎片化和闭合性,那么单元核心问 题则更需要统整性和开放性,不是针对固定答案的提问,而是通过精炼的问题设 置和不断的追问打破学生原有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建立复杂的、新的认

知结构。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围绕“什么是倍? ”“怎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等核心问题展开。尤其是在教学倍的意义时,

主要围绕第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学生通过图形、符号、动作、语言等表征自己理 解的倍,并通过大量生活中的案例表达清楚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显然,这样 的问题是开放的,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理解,也可以给出不同答案,体现数学学

习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三)分解单元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单元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分析,整合相关资源,重新调整 课时内容和课时安排,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 单元整体教学的总体原则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一般采取从整体到部分再回 到整体的教学路径,经历从单元思维到课时实施再到单元评价的闭环过程。教师 在分解单元教学内容时,可以基于教材,立足原有自然单元,根据实际教学的需 要,适当增加或删减部分内容,也可以调整顺序等等,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适合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

比如,“倍的认识 ”单元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相关知识的结构体 系,进行课时的分配和设计。(如表 1)我们可以把这个单元分成七个课时进行 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展示学生课前的调查研究活动“我理解的倍 ”,让学生用自 己的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倍的认识和理解;第二至第五课时则是

组织学生分别学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简单的和(差)倍问题等内容;第六课时则是对所有倍的知识通过思维导图 的形式进行整理与回顾,感受知识的整体性;最后一节课安排练习与评价,通过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另外,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聚焦学生几何直观、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 识和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一课时各有侧重,不相互割裂,重在渗透和 感悟,力求整体发展。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多元表征、对话交流中 掌握倍的知识,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

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

1 “倍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分解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发展

第一课时 1

小研究“我理解的倍 ”交流展示

几何直观、符号意识

第二课时 2

倍的意义

几何直观、符号意识

第三课时 3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推理意识、几何直观

第四课时 4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推理意识、运算能力

第五课时 5

简单的和(差)倍问题

模型意识、几何直观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与倍相关知识的梳理

模型意识、符号意识

第七课时

练习与评价

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意识、运算能力

这样的课时分配,依据核心素养的表现和要求,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 融合,使每一节课都指向核心概念和核心素养,既有宏观的整体设计,又有微观

的知识教学,体现目标的一致性和教学的阶段性。

三、单元教学:以育人视角组织教学活动

(一)以“大问题 ”引领单元学习

大问题是在学科或课程中处于核心位置,从教学情境中自然引发的、需要回  答和解决的、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总结性概括问题或单元的主体性问题。

[5]大问题之所以“大 ”主要体现了它的本源性、统领性和开放性。

1.体现知识本质的本源性问题。这些问题相对比较关键,处于学科知识的核

心地位,有助于学生探究知识、理解概念,形成学科观念。比如,教学 “倍的


意义 ”,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倍? ”开展研究和讨论。教学时先引导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尝试用“倍 ”说一句话,比如有学生说:“黄花的朵数是红 花的 3 ”,再要求他们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方式来解释类似的倍数关 系。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就会主动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尝试用各种表 征来解释,尤其是建立“份数 ”“几个几 ”“倍 ”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倍的概

念。

2.体现知识结构的统领性问题。是高度凝练,需要学生持续思考和研究的问 题,有助于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过程,感受知识结构特征,整体建构知识的问题。 “倍 ”的概念学习,表明了两类事物在数量上是一种比较的关系,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抽象概念,需要我们通过直观图形和对比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教 “倍的认识 ”单元,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观察比较:份数、倍、平均 分、几个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纵向勾连,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从逻辑

上打通、理顺,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完整结构。

3.需要反复研究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还具 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究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 解决问题,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可以围 “什么变,什么没变? ”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创设这样的情境:“学校池塘边 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3 倍,如果杨树有 2 棵,柳树有多少棵?杨树还可能有几棵, 柳树呢? ”学生经过摆小棒、画图、列式计算等方式建立“ 1 ”“几份 ”之间

的关系,感受数量与关系的变与不变,初步积累处理数量关系的经验。

(二)以“大任务 ”驱动自主探究

大任务是相对于小任务或者碎片化任务提出来的观点。任务是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教学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探索数 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大任务的“大 ”主要体 现在高阶位的目标引领、一体化的情境的创设、整合性的活动实施和结构化的材 料准备等等。大任务有利于学生整体探索数学知识,整体发现数学规律,整体建

构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发展。

比如,教学“倍的意义 ”,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

合作交流,自主建构知识,深刻理解倍的本质内涵,课堂上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


驱动学习:(1)根据生活经验,独立写出一句带有“倍 ”的句子;(2)用摆小 棒、画图等方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3)再圈一圈、数一数,感悟倍的 意义,并和同伴交流。我们知道,学生对于倍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在生 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现实经验,不过这些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改造,所以通过这样的 任务驱动,就能引导学生对接经验,开展“倍 ”的意义探究,并通过各种表征,

加深对倍意义的理解,感悟倍的本质特征。

显然,这样的任务促进了学生的建模意识和几何直观能力,体现了数学学习 的过程性和深刻性,也改变了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学生能 充分利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等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了学习的主

体,站在了课堂的中央。

(三)以“大概念 ”促进经验迁移

大概念并非指数学某一知识的具体概念,而是指反映数学学科本质的、相对 稳定的、有共识性和统领性的核心观点。大概念是对概念间关系的抽象表述,是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及规律的高度概括。[6]  数学大概念 在知识体系中处于上位,是经过理解和概括的核心概念,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 找准数学大概念就像找到了单元知识的主线,能够把单元内其他概念统摄进来, 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把握了单元教学中的学科大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

轻松,思考力就会增加,就有助于他们的经验迁移。

比如,教学“倍的认识 ”这一单元知识,始终围绕“关系 ”这一大概念展开 教学。无论是“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 多少 ”等内容的教学,都旨在运用除法知识帮助学生深化对“倍比关系 ”的认识, 即两个量的比较,一个量包含几个另一个量,这种关系在今后学习分数、比、百 分数等知识时具有重要的迁移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几何直观的作用,引导学 生画图理解数量关系,并把这种经验迁移到简单的和(差)倍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去,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之间的联系。

总之, 单元整体教学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创新教学方式,它建立在课程结 构化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断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 能比较完整地体现单元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7]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具有课程视野,以核心概念为基础整体筹划单元

教学,不断变革教学方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数学课程标解读》读书心得

高数组 李敏杰

这个假期在学校组织下,我认真研读了史宁中教授主编的《数学课程标准解 读》一书。通过学习使我体会到了数学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四基和四能的发展,又 要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

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系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多观 察勤思考,认真钻研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 和经历出发,在研究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发展数学,体

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一、教学要注重系统性、联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也明确说明“义务教育的数 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从而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和应用价值,即是人 人都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既要关注系统的数学知 识的教学,还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 教学方法,做到整体建构数数学知识体系,在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比如,虽然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 和分数四则运算所教的时间线是不同的,但是知识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相同计 数单位之间的加、减、乘、除。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一致性能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今后终身学习服务。

二、探索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以前的数学教学往往是就教材来讲教材,偶尔会有一些知识主次或进度快慢 的调整,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的少,自主探究的机会也就少了,缺少深入 的实践和研究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知识断层现象就不言而喻了。而新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教师角色应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创设与学生经 验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我

要学、我想学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形成应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体系是多元化、多样化的,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的评价, 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的评价,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  习精神的评价。以往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在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学  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及时的

评价。

总之,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执师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果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要勤于要钻研,善于思考,要关 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创设与生活联系的知识情境,使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 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思中学,

乐中学。


新课标 新收获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有感

高数组 李勤

寒假中,我认真拜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一书, 对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中的模型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

数学建模,国际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数学建模看作一种特殊的数学应用活

动,侧重于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把数学建模看作一种学 习与理解数学的教学活动,侧重于用模型思想去理解数学的各种抽象模式,包括 概念、关系与结构。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渗透数学 模型的思想,到高中阶段可以完整地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数学建模活动。下面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创设情境,感悟模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 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 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情景的创设要与社会生活 实际、时代热点问题、自然、社会文化等与数学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相结合,让 学生体会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很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 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

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

课始我先请一位学生说出他上学的路线。豪豪家 园酒店 新城 商城 市政府 学校,然后请另一位学生根据他的描述,说出他放学 回家的路线,最后引导学生仍用箭头表示他回家的路线。豪豪家 花园酒店 新城商城 市政府 学校。通过“返回路线 ”这个已有经验的唤醒, 为倒推策略的探索提供了清晰地新旧知识间的 固着点 ”,促进新认知的高效建

构。

二、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例题图,首先根据条件要求学生在表格里填写甲杯和乙

杯现在各有果汁 200 毫升,填完后说说你是怎么推算的。从学生的交流中可知用


加法或减法计算倒入和倒出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倒回去”的意思,体会它对解 决问题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先回顾例题是怎样的实 际问题,它是怎样解决的;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特点,以及对这种方法 的感受。这样,就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了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 的结构特征,那就是从事情的结束状态,联系已经发生的变化,追溯起始状态, 在例1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揭示了倒推问题 的三要素:原来状态、变化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师

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应用模型,体验数学模型价值

由于小学数学建模是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提高新的能力为目的,那么让学 生掌握和理解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尤为重要,并且在理解的基础还要学会运用,体

会到数学模型的价值。

如例2中小明的邮票经过两次变化最后还剩52张,问题是他原来有多少张 邮票。学生会感到,这题的事情虽然和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原来 的数量。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箭头摘录下来进行整理,

原有?张一 又收集24张— 送给小军30张   → 还剩52张

? 2 4 跟小军要回30张 还剩52张

也可以用符号进行整理。

 

24 3C

?

 

整理完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 决这个问题?”经过例1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想到用倒推的模型解决该题,即 “倒过去想”,如果跟小华要回30张邮票,那么小明就有52+30=82(张);如 果不收集24张邮票,那么小明只有82-24=58(张)。  “倒过去想”需要整理事 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再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倒 过去”的方法。如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在倒过去想的时候,还要逆着 事情变化的顺序进行,先把后发生的变化倒回去,再把先发生的变化倒回去,直

至事情的原来情况。根据求出的答案,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52张吗?一方


面能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次序的。顺 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开始推向结果;逆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结果推 向起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倒推的数学模型,抓住事物的本质关系,体验

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感受到建模的成功和价值。


2022 年版英语新课标解读读书笔记

英语组 晏文锦

随着 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校园里掀起了学习新课标的高潮, 我可不要落下,积极踊跃,认真研读新课标,聆听邵景文老师的讲座一国家新课 程标准的解读,观看北师大程晓堂教授的专题讲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新方

向》,谈谈我自己的学习感悟和体会。

英语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发展学 生的核心素养。严格来说,核心素养是不分学科、不分课程的,是学生需具备的 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包含以下七个方面:读写能力、计算能力、信息 技术能力、批判与创新思维能力、个人及社会交往能力、伦理道德和跨文化理解。 读写计算能力毋庸置言,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培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信 息技术能力越来越重要,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需要具备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 的能力。很简单的一一个例子,作为副班主任,在做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 需要及时完成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安排的各项临时工作,而及时、快速地收集、处 理信息了这些工作的相当一部分。 结合我自己的日常教学,无论是基本的电脑 操作、课件的制作、希沃互动白板的应用,这些都离不开娴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

力。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批判与创新思维能力,无论从国家层面和个人方面来看,是国家走向富强和 个人工作事业走向突破的关键能力。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必

备能力。伦理道德和跨文化理解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和社会和谐稳定所需要的。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 力。在培养语言能力方面,以往的教学关注词汇句型的记忆,语法规则的讲解和 反复操练,大量习题的演练,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殊不知,这只 是学习了一大堆的单词及语言知识而已,远未形成语言能力。教师应该创建真实 的语言情景,设计特定的主题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发展语 言应用能力。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鉴赏,学生在新时代 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 态度和行为选择。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文化是语言 学习背后的一个广阔世界。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

分析、比较、推断、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The quality of your thinking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能极大地拓展我们教学的 深度和广度。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人都应该具备的,也是培养终身学习,构建

学习型社会的关键。

课标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包括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

和学习策略,这六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学生,是学习者发现、获取、概括、探究意义的过程,也是主动参与,获取和 学习新知的过程。学生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关键是 教师要创设真实情景和真实问题,激活学生的已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

习活动中。


教学起点——语篇研读的思考与实践

——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有感

英语组 朱炜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有明确的教学建议,指导我们更全面 地握英语课程育人价值,开展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单元整体教学。建议主要 包括:1、坚持育人为本,2、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3、深入开展语篇研读,4、 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5、引导学生乐学善学,6、推动“教—— ——评 ”一体化设计与实施,7、提升信息技术使用效益。《标准》对每一条 建议都有具体明确的阐述。其中第三条建议让我对教学起点——语篇研读的方向

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标准》指出,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即有效的 教学是建立在充分的语篇研读基础之上。之前,我在研读语篇时主要分析语言知 识和语言技能层面上的内容,如语言重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活动突破语言难 点?如何设计真实且有效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现在,《标 准》提供了具体的研读指导:教师要分析语篇的主题、内容、问题结构、语言特 点、作者观点等;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结构化的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 言特点等,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根

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具体来说,教师在研读语篇时要重点回答三个问题:What,Why,How。 What 是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 是语篇的主题意义是什么,作者或说话人的意 图、情感价值意图是什么,即语篇的育人价值是什么。How 是语篇具有什么样的 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其中也包括对语篇中的插图或非文字信息的分 析。通过重点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再结合学情,能基本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 点,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设计做准备。以下我以将《译林》版英语四上 Unit7 How

much?Story time 为例,从 What,Why, How 三个方面分析该语篇。


How much?

Story time

Good morning!Can I help you?        Yes.I'd like these shoes.

How much are they?

义卖

Five yuan,please.                                 OK.

 

 

 

Hi,Mike.

It's only nineteen yuan.

 

 

Do a role-play. See page 59.

 

 

 

 

Hi.This umbrella is cool. How much is it?


 

 

 

首先,What?  该语篇内容是苏海和苏洋进行班级义卖,她们和同学运用购物 交际用语进行义卖慈善活动。在义卖中,苏海和苏洋和三位同学进行了买卖沟通, 最后筹得善款并获得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该语篇的主题应属于“人与社会”

范畴的“社会服务”主题群,涉及“志愿服务”和“购物”。

第二, Why? 该语篇在语言内容上都是围绕“购物”展开,属于生活情境中 实用的语言交际范畴,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购物礼仪和常用语,以及价格的 询问和确认等。以上属于生活技能的培养。同时,该语篇在主题上设定为义卖志 愿服务,教师可以挖掘“义卖献爱心”活动的内涵和育人价值,让学生了解义卖 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学会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心和帮助他人,有利于培

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第三, How? 本课的语篇内容围绕“购物”活动展开。主要涉及购物常用语: Can    I     help     you?Yes,I’d     like...; 询问价格: Howmuch      is      this/are     these..?  It’s...Theyre...yuan.                  该句型还需要注意单复数,以及二位数数字的正确 表达;描述物品,表达喜好等。该语篇以对话形式展开,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 分是苏海苏洋和三位同学进行义卖活动,第二部分是她们把善款交给老师。语言

上为较日常的礼貌购物用语。需要注意的是购物中涉及的物品价格不太符合现实


中物品的价值,这里教师也需要解释义卖活动中价格的标注并非为了盈利,而是 献爱心。且义卖中的物品大多是家中闲置物品,也是区别市场价格的另一个原因。 该主题的词汇主要有日常物品:fan、umbrella、shoes、socks,需要注意单复 数的统一和数字几十,可引导学生比对观察数字十几的词汇,培养词汇的理解归

纳能力。

研读语篇后,再结合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班学生对“购物 的日常表达在以前的阅读中有了解,但实际应用和表达并不熟练,需指导;学生 对义卖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形式目的并不了解;学生对较难的生词,如 umbrella

的拼读,单词后缀-ty -teen 的音和义的区别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指导。

综合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 在看、听、说等活动中,获取、梳理、理解对话中三组义卖活动的物品

及价格以及最后的义卖活动成果(学习理解)

2. 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分角色表演义卖活动,鼓励程度较好的学生尝试转

述(应用实践)

3. 尝试结合本课所学,进行小组模拟义卖活动。(创新实践)

4. 理解并初步体验本课中“义卖 ”的活动内容和主题意义,学会关爱、关

心他人。(主题理解和体验)

本课的核心语言如下:

核心词汇:a fan, an umbrella, shoes, socks, twenty, thirty, forty,

fifty,twenty-eight

核心句型:Can I help you? Yes, I ’d like...;How much is this/ are

these...? It ’s... They ’re...yuan. This/ These... is/are...

通过回答“What、Why、How ”三个问题来分析语篇,我们能较容易地厘清语 篇的主题内容,挖掘出语篇的文化含义和价值取向,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并 建立语言特点,把握教学主线,这便为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供了依据,也为

后续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内容明确了大方向。


如何在英语绘本教学中落实思维品质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英语组 倪敏佳

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寒假中,我拜读了王蔷老师关于 2022 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更深地体会到小 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重要性,清楚了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 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

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尤为重要。

一、开展英语游戏实践活动,开启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大门

在现代化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思维品质培养方 案的设计多数情况下离不开游戏性活动英语教学。运用游戏训练学生的词汇、句 型以及语音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设计的游戏会特别 注重操作的简易性、内容的有趣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实际的有效性,接下来的课 堂活动会让学生猜不着,摸不透,对英语学习能保持着新鲜感。这些游戏深受孩 子们喜爱,动态的画面,熟悉的玩法,多彩的视觉效果,配合恰当的音效,以不 同的表现形式,他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乐此不疲,学生在玩中学,学中

用,思维品质也得以培养。

二、构建英语知识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效果

对于小学阶段英语思维品质培养本身的角度来说,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渗 透英语思维导图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具有全新的内容吸引力,是现代核心素 养背景下新型的思维转换教学模式。首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 以将复杂的知识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大大降低了语言所带来的抽象 和空洞,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英语学习内容,筛除出杂乱信息,保留重要内容, 加速学生思维的产生。其次,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加深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最后, 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产生无限的联想。人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思维导图能够 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联想,能够让学生把复杂的、层次不清的知识有组织 的连接在一起,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

忆,并加以比较和鉴别。


三、巧用英语进行发散创新,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发展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穷无尽,恰当地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当学习 Seasons 这一课,他们除了直接想到 spring, summer 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联想到每个季节的 weather,接着 思考每个季节要穿的 clothes,再总结每个季节的 activities。这样能串联式复 习并巩固到以前学的旧知识,温故知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思维品质培养 需要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和不断创新改进,从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寻求与英 语学习的契合点,在愉快的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效率的同

时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显著发展的教育目标。


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新探索

英语组 金奕炜

2022 小学英语新课标》对基本理念首先是有一个顺序的重新排列,而这  也使得理念之间的逻辑性更加合理。其次是修订稿将原来的“采用活动途径,倡  导体验参与 ”改为“强调学习过程,倡导体验参与 ”,将“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  教学模式 ”修改为“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  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最后是强调素质教育,英语教育不仅是给学生提供知识教导,同时也是素质培养,

英语尤其是要培养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意识,此理念也与课程性质相符。

新、旧课标的变化也为我们之后的小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比旧课 标,新课标突出了以下变化: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优化学校育人蓝图。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一 定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时代新人。因此,新课标突出强调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

用。针对此,新课标对具体的英语学习也提高了要求。

(一) 分级标准有所变化

在新课标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改为四个等级:1-2 年级为预备级,3-4 年级为一级,5-6 年级为二级,7-9 年级为三级。一、二、三等级出现了“+”级别,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 词汇要求增长了 25% ,达到了 2000 单词量的要求

这一要求的改变,就要求学生要在空闲的时间去提升英语,突出强调语言知

识的活学活用,摒弃以往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显著提升

新课标要求,3-4 年级课外阅读量达到 1500-2000 词,5-6 年级课外阅读达到 4000-5000 词。字数变多的同时,难度也加大,突出强调孩子对语篇更深层次的

理解。

(四) 强调学生的表达性技能,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要求有明显提高

如要求学生就口语或书面语篇的内容、观点和态度做出简单的口头评价,说 明理由。在“+” 部分,更强调恰当质疑语篇内容、观点,解释不合理之处 。同

时,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也体现了核心素养引领下,英语学习应


从应试走向素质的大方向。

二、围绕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落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确定了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 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其中,将主题语篇作为上下统领的核心要素纳

入其中,帮助学生从语篇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运用语言。

其次,明确提出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 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 。即要改变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个别学生 填充式回答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向从学生 的角度设计学习活动,在活动推进

中将每位学生卷入学习,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回归到教学上,就是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 。以学科大概念 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主题引领,创设情景媒体激趣,建立知识关联;通 过让学生解决和完成一系列优梯度的问题和任务,内化所学,加深文化意义的理

解,促进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和有效提升。


巧用识字法,提高识字效率

——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七章有感

低语组 任春

低年级识字认字,是重中之重的教学任务。在长期识字教学中,老师们积累 了丰富的识字教学经验,探索出了许多的教学方法。一个学期来的低年级教学,

再结合新课标的学习,笔者也借此机会,将识字方法进行梳理:

一、兴趣为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 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 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生 字宝宝 ”或“小客人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 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 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 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

学习中去。

二、识字方法多样

1.猜谜识字法

顾名思义,猜谜识字法是利用编谜语和猜谜语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 方法。此方法适用于间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每个部件之间有一定联系的汉字。  通过猜谜语来巩固已学的知识,既可调动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如: “一口咬掉手尾巴 ”(告); 门字框里躲着人 ”(闪)等,根据字 形的特点用谜语帮助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

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理解和掌握了字形和字义。

2.部件识字法

所谓部件识字法,即是利用已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 一换 ”换掉字的偏旁,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形声字和部 件相同的字。如,记忆请、情、清,利用已学过的“青 ”字加上“氵 ”就成了“清 ”,

再联系“清澈的河水 ”就知道了“清 ”与“水 ”有关,又理解了字义,“请 ”,


人要用嘴,所以就有一个言字旁;情,与心情有关,所以加上“竖心旁 ”。利用 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识记字,既利于掌握汉字的声,又利于掌握汉字的形和理解

汉字的义。

3.随文识字法

一篇课文的生字不多,字词的意思有宜于结合语句来理解,就可以边读书边 识字。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反复感知字形,结合课文里 的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生字。如:在教学到《升国旗》中, 读到“我们立正 ”,即可学习生字“立 ”和“正 ”,不仅学习字形,也可理解意 思,更可以结合课文主题,对于如何立正,为什么升国旗要立正进行提升,让“立

”这两个汉字更有内涵。

4. 比较识字法

找到学生的易错处,作为教学重点,教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前,即可避免今后 的错误。如:教学《大小多少》时,课文中就出现了“小 ”和“少 ”这两个有相 似有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相同之处在哪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观 察比较发现,小的第一笔是竖钩,少的第一笔是竖;少比小多了一撇。在比如学 生刚学了“刀 ”,下一课就出现了和刀非常相似的“力 ”,这时就要将两个字放

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不同。

除了字形相似有易错现象要重点教学之外,另一个易错点就是同音字。比如 “木 ”和“ ”,因为读音一样,学生就容易混淆。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语境,

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比较区别。

5. 字源识字法

汉字的起源,是我国的古代人民,通过模仿和绘图,用一些特殊的符号进而 代替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古人利用周围可以用的一切事物,将自己的表达和与 人的交流变得简单,通过一些具体的和抽象的理解,将文字这一概念逐渐地显露 出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字的写法在不断的得到简化,但是其象形的这一特点 还仍旧存在着,在文字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这个文字的特点,让小学生在文 字的学习和识记过程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方法,进而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同时 也要注意可以利用图片,将文字与图片相互结合起来,例如对于 日,月,山,

”等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图片,让学生进行猜测,用自己的想象去


写出这个问题,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将文字进行逐一展示,将图片和文字放到一 起,让学生寻找其相通之处。期间,播放美术片《36 个汉字》,对于学生了解

和识记象形汉字有很大的帮助。

三、激励方法多变

1.竞赛激励法

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 ”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 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好表扬 ”是 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随时注 意学生心理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 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 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小兔跳高 ”、“小燕飞到优秀组 ”、 “谁的红花多 ”等等。如将各组的识字慢的学生定为该组“识字代表 ”,让他们 开火车比赛读字卡,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

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生动,记得牢固。

2.小组合作法

人类都有合作的需要,给小学生划分适合他们的小组成员,让他们在互相讨 论中学得知识,学得生字的一些认识途径和方法,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幼稚 但是有效的。教师少做一点,让学生多活跃一点。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的 积极而投入,就好象谁先学会了没有学过的生字知识,就是先得到一块巧克力。 他们总是很有热情,从而促进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在互相交流中彼此进

步,不仅有助与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培养了交际能力。


把握落实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 ”教学要求

低语组 顾煦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为我们深入解读了课标,解 除我们内心很多的疑惑。下面我就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楼 ”教学要求谈一些自己

的看法。

落实和把握课标中第一学段的“表达与交流 ”的教学要求,主要通过说话和 写话两个方面来实现。而 口语交际 ”和教材中的特色语言,是落实课标最有效

的抓手。

部编版的“口语交际 ”实用性强,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能力、

思维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最终指向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部编版低段口语交际的内容和目标。

 

单元

内容

活动目标

一(上)第 1 单元

你说我做

大声说让别人听见;注意听别人说话。

一(上)第 4 单元

我们做朋友

说话时看着对方眼睛。

一(上)第 6 单元

用多大声音

有时要大声说话;有时要小声说话。

一(上)第 8 单元

小兔运南瓜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下)第 1 单元

听故事,讲故事

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画记住内容;

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

一(下)第 3 单元

请你帮个忙

礼貌用语:请,请问,您,您好,谢谢,不客

气。

一(下)第 5 单元

打电话

先说自己是谁;没听清楚时请对方重复。

一(下)第 7 单元

一起做游戏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二(上)第 1 单元

有趣的动物

吐字清楚;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

二(上)第 3 单元

做手工

按照顺序说;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

二(上)第 5 单元

商量

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二(上)第 6 单元

看图讲故事

按顺序讲清楚图意;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

那幅图的意思。

二(下)第 1 单元

注意说话的语

说话语气不要太生硬;避免使用命令语气。

 


 

二(下)第 3 单元

长大以后做什

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对感兴趣的

内容多问一问。

二(下)第 5 单元

图书借阅公约

主动发表意见;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再说。

二(下)第 8 单元

推荐一部动画

注意说话的过度,让别人听清楚;认真听,了

解别人讲的内容。

接着,我们借助上面 口语交际 ”的内容和目标来谈谈如何把握落实课标。

一、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在和同伴的相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身能力 不足而产生胆怯的心理。这也是,小朋友们在大庭广众下不敢大声地表达,表达 时候吞吞吐吐,说不清楚的原因之一。要树立学生的自信,一方面,我们要给孩 子创设一个轻松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交给他们方法,给予他们自信的底气,并鼓

励他们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在口语交际中,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项活动,给孩子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 比如,“你说我做 ”,我们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可以分为这样几步:老师说口 令,学生做动作,要求听清楚老师说什么,要按要求做;同桌说口令,对方做动 作,要求愉快完成合作任务,相互夸夸做的好的地方;请学生上台说,同学老师 按要求做,要求大声说,仔细听,按口令做;最后,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 知道面向全体的时候大声说,说清楚很重要,听口令是,认真听,听明白很重要。

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轻松自在,玩得开心,学得自在。

在口语交际中,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给予一个相对真实 的情感体验。如,“商量 ”,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先学文本上的事例,商量 用什么样的语气,要说清楚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碰到 过需要商量的事情,说说怎么商量的,结果怎样;最后,创设各种经历过的学习 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学生有了贴近自身的情感体验,在交

流过程中就容易进入情境,积极表达。

二、在活动中习得方法

低段“口语交际 ”的目标明确,有关于使用礼貌用语的,有关于学会倾听的,

有关于说话方式的等等,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听 ”和“说 ”。

“听 ”,怎么听?借助图片听,集中注意力听,没听明白还要问。“说 ”,


怎么说?有礼貌地说,清清楚楚地说,根据环境说,有条理按顺序说,主动地说, 借助动作说,一个接一个地说。学会听,是交流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讲话

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的情节,从而才能可能产生交流,进行复述,或发表意见。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其活动目标是“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图 画记住内容;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这一 目标既有听 的要求,也有说的要求。课堂上我们可以这样来开展活动。活动一,看一看,明 确图画内容,先后顺序,猜测故事内容;活动二,听一听,边听故事边看,将故 事和图画内容联系起来,重点关注角色间的对话;活动三,摆一摆,利用角色图 片,弄清谁比谁厉害,为什么。活动四,讲一讲,借助角色关系图,响亮且有条

理地讲清角色间的关系。活动五,评一评,夸夸小伙伴,并给他提提意见。

这一系列的活动,指向明确,有效实现了活动目标,落实了课标中提出的“听 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 ”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教学要求的落实,是将目标分解在五个小 活动中,逐一落实,最总达成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同时,学生也能从中大致学

习到如何借助图片讲清楚一个故事的方法。

三、在实践中运用提升

学习口语交际,不是为学而学。它的实用价值极大。因此,除了课堂上的学 习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在生活中实践。学习了“我们交朋友 ”,鼓励孩 子们课间与同伴交流,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学习了“打电话 ”,鼓励孩子向老 师请假的时候自己打电话,在家积极主动地接电话;学习了一起做游戏,让小朋 友们学习一个有益的游戏,课间教小朋友们玩耍;“图书借阅公约 ”不应该仅是 一堂课,可在后续的借书活动中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表达的提升是需

要不断地实践。

最后,我们再借助低段安排的写话内容和有教材中有特色的语言,来看看如

何把握落实课标。

对于新鲜的,有趣的,努力后能掌握的东西,低段的学生永远不会缺乏兴趣, 自然,写话也是一样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保护学生的写话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书面表达的时候,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


一、借助特色短语,积累表达

在低段的文本中,有很多值得积累和学习的短语,句子。这些短语和句子是 学生写话的支架,教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地挖掘,帮助学生发现特点,知道它在 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通过语言实践,有效积累。只有学会了,才可能落实课标

中教学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

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照样子说一说“碧绿碧绿 ”。在学习这类短语的时候,我们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感受用上了“碧 绿碧绿 ”的表示颜色的叠词后的作用,接着借助图片说表示颜色的叠词,和运用 叠词形容的短语,然后,联系生活中的所见, 留心周围事物 ”,学习运用此类 短语。看着教室外的小竹林,孩子说“碧绿碧绿的竹叶 ”,抬起自己的脚,说“雪 白雪白的球鞋 ”,抬头看看教室里的挂的灯笼,说“火红火红的灯笼 ”,想到晚

上看向窗外的情境,说“漆黑漆黑的夜晚 ”。

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学生读 “翻过来,翻过去 ”能感受到文中小 朋友对远足的期待,内心的兴奋。而后,进一步,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着 急的时候可以说“走过来,走过去 ”,高兴的时候可以说“蹦过来,蹦过去 ”; 还可以联系故事中的动物,狐狸动歪脑筋的时候可以说眼珠子“转过来,转过去 ”;

猴子在树间开心地玩耍,可以说“荡过来,荡过去 ”。

有趣的,有特色的短语积累,是学生“乐于运用 ”的基础。

二、借助典型句子,规范表达

课标中提出“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学 习这四个标点符号,相信老师们从第一篇课文开始有序学习了,学生对这些标点 符号已经有所里了解,有一定的概念了,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的“字词句 运用 ”中,第一次综合性运用,要求学生“读一读,加上标点,再抄写最后一句 ”; 到二年级上学习园地三的写话,要求写自己喜爱的玩具,在提示中指出“我知道 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 ”;再到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用字词句中,要求“给下 面的句子加上标点,再读一读 ”。由此,我们可以从标点的规范使用和正确书写

两个方面,围绕课标要求,指导学生学习。

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园地八》的“字词句运用 ”中,请学生“猜猜下面的词

语的读音,再选择合适的放在局子里读一读 ”。运用拟声词可以让句子更生动,


使得文字也能发出声音来,在写话中,我们常会运用。拟声词的运用要准确,在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积累的经验,回忆各 种声音;也可以开个声音俱乐部,说说自己收集到的拟声词,进行模仿,让同学

猜一猜;还可以来个声音收集,听听生活中的声音,把它记录下来……

三、借助“写话 ”,尝试综合运用

“写自己想说的话 ”,是将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一 年级上册《学习园地八》“字词句运用 ”中要求“新年快到了,给家人或朋友写 一句祝福的话吧!”教学时,可以先和学生聊自己最想和谁说新年祝福,想说什 么,怎么说,接着,然后讨论怎么写,用什么样的标点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更好地 表达出来,最后在卡纸上写祝福,画美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的仅仅 是引导他们大胆说,说美好的祝福,准确写,写对格式,用对标点,无需在具体

的内容上纠结。

低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但往往缺乏逻辑性,条理性,指导他们“写想象中 的事物 ”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二年级上册《学习园地七》中的写 话,要求“看看下面这幅图,小老鼠在干什么?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谁?接下 来会怎样?快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 ”首先,指导看懂图,小老鼠碰到了鼠标, 屏幕上出现一只猫,小老鼠吓坏了。接着,指导观察猫和老鼠,让孩子们描述它 们的样子。然后,指导想象前因后果。事情怎么发生的,结果怎么样。整堂课围

“理清条理,指导合理想象,恰当运用拟人 ”展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学习心得

低语组

俗话说:“开卷有益 ”,读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终生学习的岗位来说越来越 重要。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名语文老师,更需要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理论知 识以及加强自身的素养。寒假里,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解读》一书,感受颇多。每一辑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给我带来理念上的更新,

工作上的启发,思想上的共鸣。

这次新课标的大的框架可以用“一个核心,四大板块 ”来概括,“一个核心 贯穿新课标调整始终。“一个核心 ”指的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四大板块 指的是“五大课程理念 ”“五类课程主题 ”“六个学习任务群 ”和“ 四条教学建

”。

2022 版新课标与 2010 版课标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这一个核心提出并落实了。以前,提出来的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非 常广泛,还要得到逐一落实,难度是非常大的。后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 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

解。现在 2022 版新课标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

2022 版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是这样表述的——课程核心 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 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涉及到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个维度是必备品格,第三个维度是关键能力。

根据上述表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自信, 也就是文化素养;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运用,也就是语言素养;第三个方面是思维  能力,也就是思维素养;第四个方面是审美创造,也就是审美素养。所以语文课  程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审美素养。这里的排序与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排序是不一致的,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四个素养的排序是:

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

这四个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整体,高度关联。语言运用是基础。

其他几个方面都统一在语言运用中,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要通过语言


运用来培养和实现。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又各自具有独立性。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核心,这个核心贯穿课标的始终,是“纲 ”。我们在学 习新课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纲 ”,因为纲举目张。那语文课程核心

素养是在 2022 版新课标中是如何落实的呢?

我们先来看语文课程性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是这

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体

会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

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上述表述中“语文课

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

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是语言运用。 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这是思维能力。“形成

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创造。“积淀丰厚的文化底 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这是文化 自信。由此可知,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具体表述就是围绕着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来展

开的。

再看课程目标,这次新修订的课标设置了 9 个总目标,这 9 个总目标也是紧 扣核心素养来展开的。总目标的第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侧重 于文化修养。第 2 “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独特价 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一条侧重于文化传承。第 3 “关心社 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的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 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这

一条侧重于文化参与。总之,这 1-3 条总目标对应的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文化


自信。

总目标的第 4 “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 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 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 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侧重于语言梳理。第 5 “学会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 学作品,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充分学会用口头语言 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侧重于语言表现。总之,这 4-5 条总目标

对应的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

总目标的第 6 “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 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这一条明确了思维能力,侧重于感性思维。第 7 “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 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 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这一条也是思维能力, 但侧重于理性思维。总之,这 6-7 条总目标对应的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思维能

力。

总目标的第 8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 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 精神世界。”这侧重于审美鉴赏。第 9 “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 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这侧重于审美表现。

总之,这 8-9 条总目标对应的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审美创造。

2022 版的新课标的 9 个目标分涉及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 4 个方面,所以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要通过课程性质来落实,通过课程目标来落地。

那么怎么将这些习得落实在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呢?我根据近期所阅读

的期刊杂志作了以下思考: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让学生高

度认同中华文化,并将中华文化落实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


育人功能。统编语文教材围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 ”进行了编排。 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中华文化,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探索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落实的阶段性和发展性。

让语文学习任务群落地生根,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关键正在于将抽象、琐碎的 学习内容转化为具有真实意义和目标的系列学习任务。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的教 学导向必须由知识学习、分解训练转为“用 ”以致学、面向生活,教学设计必须 由问题设计、练习设计转为情境创设、任务设置,教学过程必须由串讲串问、机 械训练转为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和听说读写联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融合的言 语实践、问题解决。一句话,注重“学习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 凸显“任务 ”,强调任务驱动;形成“群聚 ”,强调综合性,在语文学科内部的

整合和语文与其他学科、大千世界的整合中学用语文。[1]

譬如,单篇课文教学中,《赵州桥》一课就可以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初读课文,提取信息,为赵州桥编制 国宝档案 ”。任务二:研读教材, 借助拓展资源,将赵州桥与其他石拱桥比较,完成表格,明白赵州桥蕴藏的科学 原理和实用功能;借助文具和纸张,动手“实验 ”,验证桥的坚固。任务三:担 任导游,向游客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及原因,即设计的巧妙。任务四:周末 抽时间去周边看一看、数一数、拍一拍、记一记,了解本地桥的数量、形状、种

类、功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同学介绍观察、研究所得。

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那么,我们老师如何有效地创设学习情境呢?首先,明确目标,创设的情境 始终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其次,联系生活,分清情境创设的要素、步骤、 内容、方法、条件。例如学习《回延安》,老师需要帮助学生领会信天游这种民 歌的特点,如果按照意象、语言、格式、韵律、修辞的顺序讲解,显然会枯燥和 琐碎,破坏阅读体验;此时可以设计 了解陕北风物 ”(赏析地域意象), ‘土味情话 ’”(品味抒情语言),“道是无‘形 ’却有‘形 ’”(了解诗歌 形式)等情境任务,带领学生赏析充满地域特色的意象、淳朴热烈的抒情语言以 及自由奔放的民歌形式,进而非常全面地把握信天游的文体特点和作品主题。第

三,注重内容整合。依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语文学习情境设计应力求融合听、


说、读、写,连通课内课外,打通线上线下,实现科内结合、科际整合,通过阅 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 求老师尽可能地将分散的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融合起来,进行统整式的教学设 计。尽可能用一个主题学习情境和一系列关联任务,增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连 贯性,达到统整式教学的目的。总之,好的学习情境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真实 而有意义,即要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发生关联,创设贴近学生既有经 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二是要有教学价值,包含必备的知识、技能、 策略,体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三是要便于实施,考虑情 境任务的可完成性和现实条件限制;四是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挑战性、趣味性、

新颖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五是要具有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2]

以上是我在学习“2022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的一些习得与思考, 那么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将以上的习得与思考落实在自己平时的 日常教学中,必定是任重而道远,我将坚定全心全意为缔造学生健全人格而努力

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在反思中前行。

参考文献

[1]胡海舟,语文学科任务群:理解与落实[J],小学语文教学,2022(5):6.

[2]荣维东,刘建勇,语文学习情境的学理阐释与创设策略,语文建设[J],

2022(3):17-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低语组 戴佳轶

上一年,《语文课程标准 2022 版》的现世预示着一场语文教学的变革,要 想让新课标从制度文本转向理解文本,就必须理解其中高频出现的几个词语:核

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

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体现在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价值的集 中体现。核心素养还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语文课程中九条总目标均围绕核心素 养展开。核心素养的价值实现,目标的达成以学习任务群为内容与路径。核心素

养是否落实的标准与结果被定义为学业质量。

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三方面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新

课程标准的主体,接下来,重点探讨学习任务群。

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一个学习单元,做学习任务群设计就是学习单元的设计,

学习任务群教学就是学习单元教学。学习单元究竟该怎样设计呢?

一定位(规划学习领域 重构学习内容 确立单元学习目标),二建构(创设 学习情境 安排学习任务 设计学习活动),三实施(多样态共生 大任务统领

学评一致)。

现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尝试设计语文学习单

元。

一、定位

(一)将该单元划分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领域

(二)重构学习内容,单元学习内容并不是语文学习单元,应当分析教材内 容,行程学习主题。原单元包涵《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

花魂》等,可以提炼一个主题——文学意象。

根据学习主题,加工学习内容,通过保留、删除、调整、补充,将学习单元 确定为《古诗三首》《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

《我心爱的 》《宿建德江》

(三)确立学习目标:1. 学生将知道,文学意象的内涵和作用;认识单元 中的 33 个生字,了解本单元若干新词。2. 学生将理解,文学意象能“渲染氛围、

营造意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为线索,贯穿始终 ”,要根据特定的思


想感情来创造和使用文学意象。。3. 学生将做到,阅读单元文本,能发现主要

文学意象的类型和使用方法;能恰当运用文学意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二、构建:整合单元学习要素

(一)创设学习情境。淘宝上有一款可以定制的创意生日礼物 ―梦幻纸雕 灯。商家可以根据你的要求,制作出动形象的纸雕图案﹔纸雕图案装饰在各种形 状的灯具上,就能呈现出如梦如幻的笑妙画面。有人选择“松鹤延年 ”的图案定 制纸雕灯,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有人选择"牡丹富贵"的图案定制纸雕灯,作 为生日礼物送给外婆﹔有人选择“大鹏展翅 ”的图案定制纸雕灯,作为生日礼物

送给爸爸﹔有人选择“竹报平安 ”的图案定制纸雕灯,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

为什么不同纸雕图案要送给不同的人庆贺生日呢﹖这些纸雕图案是不是有 着不同的寓意感情呢﹖假如自己的亲人过生日,你希望送什么图案的纸雕灯给他

们呢﹖写下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二)安排学习任务:1. 感受文学意象:了解单元文本中出现的文学意象;

2. 品鉴文学意象:品鉴文学意象内涵;3. 表现文学意象

(三)设计学习活动(以《月是故乡明》为例):感受 明月 ”意象,阅读 《月是故乡明》以及一组写 明月 ”的古诗,感受乡愁;品鉴“ 明月意象 ”;重 读《月是故乡明》,品鉴 明月 ”意象的联想义、寄托义、体会其“作为线索,

贯穿其中 ”的表达作用。

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价值 目标);学习任务群(内容 路径);学业

质量(标准 结果)

三、实施:构筑单元学习路径

大任务统领:和原先单篇教学不同的是,必须在大任务统领下完成单篇教学 整个语文学习单元围绕“文学意象 ”展开,在“感受文学意象 ”“品鉴文学意象 “表现文学意象 ”大任务统领下设置活动。以《梅花魂》为例,结合 品鉴梅花 形象 ”,设计“文学诗词,创设梅花语境 ”“整合词串,初识梅花意象 ”“概括 事例,梳理梅花文脉 ”“还原情境,引向梅花内涵 “拓展背景,理解梅花意蕴

“知人论世,传承梅花文化

正如曾国藩所言: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一线教师只

有在实践中感悟新课标,才能真正领悟并彰显其价值。


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

——读《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有感

低语组 陆明君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探索中,学生对教育不断产生新需求。因此,义 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革新迫在眉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首次将“文化自信 ”列于核心素养首位,并围绕此安排了相关课程内容和学段要

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方式,也是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灵魂。语文教师需重视 将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将文化发扬光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作为树立文化自信的奠基阶段,其教育务必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文化

理解与认同,进而厚植家国情怀,使其成为传承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1. 诵读经典内容,扩充文化知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留下的经典名篇不计其数,为语文教师提供了 许多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育核心素养的天然教科书。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鼓励学生经常诵读经典内容,培养其诵读习惯, 在认字的基础上把音读准,理解含义,增强记忆力,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接触更

多传统文化来开阔视野,拥有独到的文化理解。

部编版教材编排的古诗文较多,教师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语感非 常关键,只要学生熟练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技巧,便能轻松“举一反三 ”。低年级 教材涉及到很多五言诗、七言诗,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诵读的停顿技巧。诵 读五言诗的停顿技巧一般涉及到“二三 ”“二一二 ”等, 例如“人来/鸟不 ”“汗滴/禾/下土 ”;七言诗的诵读停顿技巧则有“二二二 ”“二二一二

等,例如“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月/春风/似/剪刀 ”。

2.打造特色活动,增强学习体验

学生扩大知识储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情感体。教师在课 堂中应当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能够与各类文化资源之间展开思想交流,

并在思维多元碰撞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

语文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诵读指导,同时让他们多读经典内容,


了解传统文化。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晨读、课堂时间举办经典诵读活动,带领学 生诵读优秀的古诗词,感受歌的韵律美,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 “双减 ”政策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的要求,将诵读经典布置成 低年级语文作业,为学生推荐课外诵读书单,鼓励他们每天阅读 20~30 分钟,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倡议家长参加本班诵读经典打卡活动,每天陪伴孩子进行 古诗文诵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与教师形成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师也应注意

在平时收集传统文化类资料,坚持引领学生学习,充实传统文化知识。

3.促进学科融合,设置探索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 程中还需要从“学科融合 ”的视角入手,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元的探索活动,以此 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并让文化自信的培养伴随学生成长的不同阶 段。例如,利用传统节日,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体验。传统节日中的清明、端 午和中秋等也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教师可以结合“双减 ”政策为学生布置了解 传统文化的假期作业,用拍照片、拍视频、画手抄报等方式记录。这样做能够严 格控制语文书面作业的量,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他们保持浓厚的学习兴 趣,并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开展节日活动是常见的过节方式,例如春节拜年、元

宵节逛庙会、清明节扫墓、中秋节赏月等,这些活动都在展现传统文化。

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顺应新时 代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发挥 以文化人 ”的课程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文 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为今后成为拥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基

础。


文具中的学问:语文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读后感

低语组 吴昊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育人方式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和重点 问题。育人方式变革集中体现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 为主、从学科‘割裂 ’走向学科‘统整 ’、从‘坐而论道 ’转向‘学科实践 ”四 个方面的变化上。”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适性,更 适于综合统整式的跨学科学习。寒假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解读》后,结合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感受颇深。

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语文科目,而是令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挥。在“学习任务群 6 跨学科学习 ”案例中,设计案例的老 师们打破科目之间的藩篱,积极与其他各科老师进行合作,将语文拓展到这些科 目学习之中。在一年级《文具中的学问》学习任务设计中,可以看到案例设计者 将各学科的教学与了解文具联系起来,如在购买文具时,运用数学知识正确计算 价格;运用信息技术给文具分类;运用美术知识动手装饰文具、制作文具推荐卡; 运用劳动技术课知识整理文具等。《文具中的学问》整整五课时的教学安排,是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一年级学生需要养成良好习惯这一现实学情的学习任务群。 在举办“介绍我的文具朋友 ”交流分享会这一学习任务时,通过走进文具店、书 店、图书馆等场所,在购买、整理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计算与交易、口语交际与表 达;在阅读《<铅笔历险记> 的开场白》《树真好》等绘本后,通过动手装饰文具、 制作文具推荐卡等实践活动,锻炼绘画手工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在“介绍我的 文具朋友 ”学习任务环节,利用自己搜集的信息,了解并表述文具的渊源、背后

的故事、科学原理。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书包》和下册第七单元《文具的家》的教学设计, 如果参考《文具中的学问》的案例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课前指导学生走进 文具店,实地做个关于文具价格和分类的调查;语文活动课上和学生一起装饰美 化文具;利用班会课开展文具整理大比拼比赛;再利用一节语文活动课,开展一 “介绍我的文具朋友 ”交流分享会,将制作好的推荐卡,与同学们分享。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过程与


方法 ”目标,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基础语文呼唤新颖有趣的  评价方式,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习完《小书包》后,可以围绕养成整理文具  好习惯的学习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时,把学生在各学习活动中的  表现纳入评价范畴,着重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能力。 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整体表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沟通、合作与创新能力。教师依据各阶段评价结果,及时反思日常教学的  问题和不足,优化接下来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改进后续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能够全方位联结学生的学习体验和  生活实际,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  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在学习周期中循序渐进,逐渐体会到文具的制  作并不是简单的小事。一支铅笔需要从种植松木开始,将松木切成固定的铅笔板  尺寸,再将石墨和黏土制成的铅芯放入槽中,将第二块铅笔板与安方了铅芯的第  一块铅笔板粘合在一起,才能做成最基本的铅笔形状。每一件文具都会消耗自然  资源、环境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作为文具的使用者,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  从管理文具开始,自觉树立珍惜资源的意识,做到正确使用文具、整理文具、不

浪费文具、不乱丢文具,将每一件文具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跨学科学习,给学生建构了一个不同于单科学习的“新式操作系统平台 ”, 输入、运算和输出都在学科交锋中进行。处于高能碰撞场域的小学生,就像处于 磁场中的事物无法逃避被“磁化 ”,大概率在经历这样一场跨学科的学习洗礼后, 原来认知世界的固化视角和世界观必然会受到冲击,积淀语文素养的的同时,思

维由原来的单一走向复杂,更加贴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跨学科学习是以问题为纽带,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或任务,提升学生对学 科和世界的理解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做充分的能力准备。以《文具中的学问》 为例,该跨学科学习案例就是以一年级学生养成整理文具这一良好习惯的现实问 题为纽带,解决现实生活中购买、分类、装饰、管理、整理、爱护文具的问题,

提升学生多项能力,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教育是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颗种子,用自己的真实 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结合半年的教学实践,读完《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后,我又阅读了《跨学科的项目化学


:4+1 ”课程实践手册》和《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对语文教学以及 跨学科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

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学习新课标 把握新航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读后感

中语组 彭梅

万物蓬勃奋发季,正是课标学习时。2022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经历从 200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到 2011 版《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的进阶式改版,将在适应新时代,促进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起到 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 教学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这是双减政策下的课 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突出实践育人、创新发展德智

体美劳全面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有以下思考和感悟:

一、转观念,培素养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了课 程性质,反映了课程理念,确立了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 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 独特的育人价值。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语言的发展和运用成为人与人交际中不 可或缺的桥梁,是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最有利的翘板,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

创造性发展的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转变观念, 以文化人 ”,立足学生核 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一是要引导学生多 读书少做题。平时布置作业,也应多布置阅读任务,少布置刷题作业。通过大量 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涵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 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的落实。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 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要在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通过品读语言、体味语言、 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

趣,树立文化自信。


二、创情境,建任务

新课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从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 三个层面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 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 ”六个语文学 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下分学段明确了学习目标、内容、教学提示及评价指 引。学习任务群将课程内容明细化、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对 某年段、某学段、某单元甚至某节课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教 师心中有底,学生心中有数,有利于查漏补缺,复习巩固,有助于发展提高、延

伸、拓展。

学习任务群就是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进阶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实践活动中, 领会学科知识,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 ”进  一步强调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 要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充分利用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构建符合学  生学习实际的学习任务群,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

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学语言、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三、重评价,提质量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 ”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 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 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因此语文课程评价要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 的评价,突出语文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实现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从“评教 ”为主转移到“评学 ”为主。 不论是评价者还是上课教师都应在课堂观察中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看作共同关注

的焦点。

长期以来,小学生评价一直沿用终结性评价,期末“算总账 ”,这种评价方 法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强调的是对人的甄 别、选拔的功能,其目的是选择适宜于更高一阶段学习的人,在淘汰、选拔的过 程中,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能。而“过程

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


评价,它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 ”。过 程性评价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同时注意到学习的过程也是反映学习质量 水平的重要方面,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因此过程 性评价是把评价的目光放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方式及其功能的 研究对于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达成学生发展目标 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 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从多种途径收集学生的 知识、能力、兴趣、态度、情感及行为等信息,通过分类、对比和系统分析,全

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立足新课程,跟上新形势利用并落 实好“新课标 ”,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每一段研究都是新的启程,每一段历练

都是新的探索。教育教学,任重道远,只有行而不辍,才能未来可期。


整本书阅读的一些思考

——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有感

中语组 茅春梅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激 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附录 2 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由原来的明 确提出“9 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 400 万字以上 ”改为要求“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 ”。我想,这样的修改一在于强调“整本书阅读 ”经验积累,二在于强调“整

本书阅读 ”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一、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经验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 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 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 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

读经验。

语文其实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的,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和理解。 理解概念、定理和定义,阅读明白题意,才能谈解题。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 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稳了,才能稳固支撑起整座大厦。在“整本书阅 ”中,学生积累各式各样的阅读经验,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谈的经验则是具体的 操作方法和策略。阅读《西游记》时指导学生采用精读与跳读并用的方法;阅读 《昆虫记》这类科普作品时辅日常的观察思考,用上表格罗列梳理文中内容;阅 读《骆驼祥子》这类经典作品时,交给孩子圈点与批注的方法……诸如此类,皆

属于阅读经验的积累。

二、“整本书阅读 ”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2022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课程内容 ”中增加了长 达十几页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 ”部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 ”这个概念。“整 本书阅读 ”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

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

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例如,《青铜葵花》是曹文轩的一部纯美系列文学作品。阅读这样的作品, 最基本的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是什么事,作者表达什么情感。因此,要求学

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一定要带着任务去阅读。

首先,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主要写了

哪些人物和事件。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

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重点一:葵花为什么选择住在青铜家?

重点二:这本书中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是谁?一件事是什么事?

再次,读完整本书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作品说什么“话 ”,要善于体

会作者对于文中的人和事所怀有情感态度。

最后,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感悟,由文学作品联系生活

实际,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美好人、美好的情感。

胡适先生说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我想,针对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站在语文教学新的发展起点,过 去和未来接替承续,机遇与挑战并存同行。面对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只 要我们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一定可以积硅步而至千里,汇细流始

成江河。


走近“学习任务群

——《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读后感

中语组 张艳红

这个寒假,阅读了《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一书,对本次课标 中提出的“学习任务群 ”这一概念印象特别深刻。课标的课程理念第二点中指出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 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 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 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新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提炼了六个学习任务群,这六个任务群分三个层面:第一层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 “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 ”,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层六个任务群搭 建起语文课程内容的“建筑 ”。学习任务群使语文课程内容以空间结构性呈现的

方式“立 ”了起来,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目前对“学习任务群 ”是否可以常态化使用,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 为,当下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是完全进行任务群设计的。有 的认为,一线老师做着做着就会又到单篇阅读的教材状态上去了,因为习惯的力 量是十分强大的。有的则干脆认为,学习任务群只是专家造出来的有一个折腾老 师的念,就像所谓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一样。说实话,我也有这样的困惑,但 我倒是有点赞成“学习任务群 ”这个概念,觉得学习任务群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而且也觉得是到了做这个教学探讨的时候了。我觉得有以下价值:

第一,“学习任务群 ”这个概念直接彰显了“主体价值 ”。这是“学习任务 ”,不是教学任务群。这样一来,教师在设计任务群的时候,一定会以孩子学 什么、怎么学来进行。多年来,我们研讨的最多的是我们教什么,怎么教,而“学 习任务群 ”则将我我们的研究方向直接转变了过来。“研究学习 ”,才是我们教 师真正要干的事情,因为不知道孩子们如何学习语文,我们造成的少慢差费已经

很久很久了。


第二,“学习任务群 ”这个概念直接彰显了目标价值。以前,我们的教学也 有所谓的目标,但往往只是停留在纸质教案的层面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拿 起课本 ”就教,“不就是教一篇课文嘛! ”“学习任务群 ”,因为有“任务 ”, 就一定要有完成什么任务的意识。这个什么任务,就是目标,就是最终能够达到 什么,获得什么,拥有怎样的行为等等。这样,目标拟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

很符合所谓“逆向设计 ”的原理。

第三,“学习任务群 ”这个概念彰显了语文学习的本然要求。语文学习是需 要情境的、实践的,传统课堂教学虽然也重视创设所谓的情境,但那些情境往往 是虚拟的,但学习任务群因为“群 ”的作用,往往就会使得情境性、实践性更加 真实,且更有意义。这也是完全符合 2022 年新课标的精神的。第四,“学习任 务群 ”最重要的是彰显了理念价值。这个理念属于人生的理念。其实,人生就是 由一个个任务连接起来的。我们完成了这个任务,再去完成另一个任务,进入到 这个领域,然后又进入另一个领域,不断地通过形成某种表现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所以,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直接将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连接起来,与孩子的人生

连接起来,形成了某种“知我 ”的境界。

当然,“学习任务群 ”还有很多的意义,所以,就我个人而言,

是十分赞成“学习任务群 ”的设计使用的,所以我选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一套崭新的配套教材被研制出来。在新教材还没出来之前,我们不妨先以“学

习任务群 ”的理念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

一、探究主题的凝练意识。比如五上第四单元,教材选编的都是爱国主义的 题材,然而,每一篇课文所呈现的爱国方式都有所不同,于是,我们或许可以进 行探究主题凝练,比如:新时代的我们如何爱国?爱国主义在文章中的不同呈现方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爱国?新时代我们如何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我们如何坚守传

统的爱国主义文化等等。

主题的凝练是一个感知的过程,所谓的感知,就是调动思维关照不同的现象, 然后感知每一种现象的实质,最终将不同类型的实质同化为一种实质的过程,这

个过程叫作感知。因此,凝练主题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学会感知。

二、想象任务完成的目标。所谓目标就是愿景,也就是孩子们完成了人物之

后要变成的状态,包括心理状态、行为状态或者所呈现的作品等等。比如,六上


的爱国主义单元,我们或许会拟制这样的目标:能够有感情地诵读一个文章片段、 能够绘制每一篇课文的爱国写作路线图、能够完成一篇根据这几篇课文研究得出 的爱国微型报告,这个报告字数不必再多,更在于孩子们能够就课文联系生活谈

自己的想法。

目标的提出,是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想象应该有感触而成。所谓感触,就 是感知之后生发出来的东西。比如,我们国家的防疫政策让我们生出了很多感触, 比如人民至上,比如生命至上,比如我们生活很幸福等等。然后,我们会想象, 当疫情结束之后,我们会有多么的自由,我们会感到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够更加强

大,一定更加傲然地挺立在世界的东方等等。

三、设计相互关联的任务。所谓“学习任务群 ”,那一定就会有

基于学习的“群任务 ”,也就是一群任务,而这个一群任务一定不是简简单 单、互不关联的,它们一定会有纵向的联系,或者横向的关联,要么是循序渐进 的,要么是能够关联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最后达成任务目标,凸显任务主题的。 对于一个单元,我们可以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研究,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要素,在

不同文境中讲行析取式研究等等。


学习任务整体设计 驱动思维进阶的言语实践研究

——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有感

高语组

寒假阅读了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解读》一书,让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同时,“学习任务群 ”这一核心概念也首次出现在课标中, 旨在通过互相关联的学习任务的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发展学生的核心

素养。

文言文在统编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出现,中高年级文言文共占 12 篇,在小 学中高年段占比较大,可见文言文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古代文化成果的吸收,培

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言语生活。

一、文言文教学中思维弱化现象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学生的言语生活中以一种特殊的文体出现。其 词句考究,短小却精炼;语言形象概括,却言简意丰。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为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搭建了独特的文本学习平台。

但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词义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差异,对小学生的学习 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因此常态化下的文言文的教学往往在读准、读通、读懂三个 层面上迂回,导致学生思维弱化,言语窄化,内涵浅化,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

的言语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随着“学习任务群 ”这一新概念的出现,坚持素养导向、整合取向、实践路 向,具有整合性的学习任务和具有关联性的学习领域组成,改变对文言文教学机 械式地讲解惯式,恰恰弥补了文言文教学中的短板,学习任务的整体设计以统整 性的专题实践活动,从课内学习指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思考,在

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维。

笔者以小学语文四下文言文《精卫填海》一课学习任务整体设计为例,对培

养学生思维品质展开具体阐释说明。

二、学习任务整体设计,促进思维进阶

学习任务整体设计,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则意味着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摆脱单


一、传统的教学设计,而转换为学习任务的设定以及关注任务与任务之间的联系 和促进。“课程目标 ”中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 判断等认知表现,归纳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五种思维方式。学习任务的设计则更要侧重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学习能力 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恰好从多角度助推了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以此实现思

维的提升。

(一)以学习任务单为支架,培养类比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问题是思维教学的主线,思维教学要通过问题的解决 才能得以实现。学习任务整体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情,设计学生能自

主参与、广泛参与、敢于参与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探究。

文言文的学习和古诗词的学习有相通之处,基础环节无非是读准、读通,有 了古诗的学习基础,再学文言文,必然会唤起同类型的学习经验,以自主探究式 的导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导下就能开展自主学习。以部编版四上《13.

精卫填海》为例:

学习任务一:回忆学过的文言文,完成以下挑战!

一、练练我的朗读

1. 我是朗读小能手(可多选):正确 、流利  、有感情 ,我

努力读了 遍。

2. 我“ ”半句在读的过程中总容易读错。

二、比比我的记性

学习提示:(1)先认一认书上的字。

2)把不熟悉的联系偏旁反复读一读。

3)把拼音盖住再认一认读一读。

( )

对我而言,最难记的一个字是:【          】,我想了办法,现在记住了。

在写法上,我要提醒自己特别要注意的字是:【      

三、秀秀我的本领

1.试着对照文章的注释,说说文言文中的故事。


2.我不理解的字是:

3.我读了注释还不理解的句子是: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学习目标为读准课文,读通句子。由以上学习任务单不 难看出,活动单中的第一主语为“我 ”,从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体。在整个先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关注自读过程中的 易错处,易错字,并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尝试自己开动脑筋识记易错字,借助 注释尝试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故事,并在困难处做上笔记。活动单上有效地引导 学生在课前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情进行自我挑战、预判,筛选出学习 的难点。整个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以自我挑战的学习任务为驱动, 对于文言文的字词学习,让学生以一种学习经历唤醒另一种类似的学习方式,明 晰同一字词的古文意和现代意,把握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运用,让学生的类比

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以文体要素为抓手,培养逻辑思维

部编版教材中文言文较为浅显,一部分是学生熟悉的成语故事,有趣又富有 哲理,容易读懂。对于这类文言文,往往结构清晰,引导学生在感知故事大意的 基础上,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扎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语言的输出正是检测学生逻辑思维的抓手,以《精卫填海》为例:

学习任务二: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根据表格,

找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出相关的句子,说说其中的联系。

 

起因

经过

结果

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建立在课前先学的基础上,第二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指向“读懂 ”的学习目标, 以表格的方式出现,一 目了然,帮助学生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完成 这一个学习任务,学生首先要能读懂这篇文言文,大致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 从故事中理出起因、经过、结果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指向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以语言输出为工具,培养具象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2022 年版课标同样指出: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

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可见思维的表现可以看作是一种语言水平上的


思维。文言文言简意赅,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这时适当的补白训练正 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载体,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找准适切的留白点, 用想象力补白,学生将画面、文字、图片融合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呈现清晰的“象 ”,

再由语言将“象 ”走向具体。以《精卫填海》为例:

学习任务三:大海波澜壮阔、浩瀚无边,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海

和精卫之间又发生怎样的对话呢?发挥你的想象,与组内小伙伴们讲一讲。

 

起因

经过

结果

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

引人入胜:很久很久

加上语言、 动作、心理活动

耐人寻味

很久很久以前……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

 

第三项学习任务的设计指向本单元的单元要素,课后习题中“结合注释,用 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一题则需要学生理解、组织、揣摩语言, 有条理、完整地表述出来。通过想象补白的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的抽象的思维外 化为具体可见的东西,那么语言输出正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文 言文中言简意赅的信息进行接受、加工、储备、传递的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言 语的发展,在生生补充、修改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的言语

生活,同时促进学生具象思维的发展。

(四)以文本现象为链接,培养辩证思维

教育家杜威指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 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和能力,可以通过文言文的语言品味、内容赏析、观点碰撞中引发学生思辨。以

《精卫填海》为例:

学习任务四:广阔无垠的大海,一只小小的精卫鸟每天靠衔点树枝、 石头 何时才能将大海填平啊?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还被老百姓

们口口相传呢?

“精卫填海 ”的故事以神话故事的原型出现,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精

卫的精神也无处不在。学习任务四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跳出文本的固有的思维定式,


理性看待精卫填海这一现状。聚焦于这一辩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展

开深度思维,开发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以文言文《精卫填海》为例,第一项学习任务聚焦独立解决基础字音文意的 类比思维能力,第二项学习任务聚焦文本的逻辑理解能力,第三项学习任务基于 学生逻辑理解聚焦外显的具象思维,第四项学习任务的设计跳出文本聚焦辩证思 维的培养。四项学习任务的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引导

学生深入体会文言文的言语之美,丰富学生的言语生活,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

三、学习任务整体设计,决定思维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 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语文学习任务整体设计,正是将一个个 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设计为不断探索的思维问题,在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中调 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化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转 化,让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立足于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和思维 能力。因而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对教学内容的进行重构,更是将教学态度 和教学设计的重构,当我们教师成为了教材的重组者,成为培养学生思辨思维的

积极推进者,就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新的高度。

重新审视文言文这一文体的教学问题,整合了思维类型和思维方法,让学生 在学习任务中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核心素养,实现了文 言文与学生言语生活的融通。以学习任务群的视角设计文言文的学习活动,必将

为学生经典文化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迎来思维的进阶。


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读书心得

高语组 程静川

新课标颁布以后,虽有学习和研究但是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寒假中阅读了 《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一书,收获颇丰。书中一个章节讲到语文 学习任务群,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困惑的。通过阅读,对于学习任务群有了一些感

受如下:

一、整合学习任务,指向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具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整合。在整合课程的任务中资源是语文教 学的具体目标,同时也是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在教学任务群的视野 ,对于教学任务群的整合主要是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础,并能够在语言原文的 人文基础上,充分地以课文为载体,对综合性的学习进行整体的设计,并能够凸显 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发展的统一。对于学习任务群来说,也可以从杜威的做中 学中体现出来。克伯屈秉承了做中学的教学发展基本理念,创新了教学的过程, 并提倡要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入手,根据学习的目的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工 作方针,同时在完成教学任务时也要注重学习的结果。对于学习任务群来说,主 要是以任务为导向,充分以学生为载体进行。从概念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来源于 20 世纪后,对于语言的教学和项目有一定的渗透,充分对任务群有正确的认识 和了解,对设计的评估,都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统整性特征存在。在这一过程中, 对于学习任务群有很明显的成果,可以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要点

1.主张现有资源的统整

充分以任务发展为导向,统整教学资源,并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去教学。而 是主要根据已经存在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重新进行调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去优化教学的条件和资源,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2.带有任务驱动

任务简单来说就是要实行的目标。目标是统领着整个教学任务,要不断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在目标的带领下,教师和学[2]


生共同制定出教学步骤,选择适合学生运用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 脑,并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各种

方式去学习,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对于在语言积累、梳理探究的过程中,对于任务群的原则和活动 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不管是对于课内的知识还是课外的文章进行充分阅读,都是 能够发现资源的组织活动。在小学学习的阶段中,要不断引导教师理解任务群学 习的含义和重要作用,这对语文课程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学习任务群的 教学,承载着语文核心素养的艰巨使命,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课堂, 并运用真实的情境语言进行实践教学,不仅发挥出学生学习地位的体现,还为学

生今后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学习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新课标 “心 ”出发

高语组 陆勤

寒假里,认真研读新课标,努力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 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课 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 想,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 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 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读完后,

醍醐灌顶。

一、加强学习,转变理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 ”,教师自身的素质、能 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素养的提高,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所以,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标准》有个系统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 念。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认真学习新课标,钻

研新教材,使之对课改有个明确的目标。

新课程中,课堂开放程度更大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广了,孩子们在平等、自 主的氛围中爱思考,爱提问了。教师如果想做一个合格的教学引导者,组织者,

那么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不断的加强学习, 我提高。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当教师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爱等人文因素注入课 堂时,就会不断领略到全新的体验:学生“动 ”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 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 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中,经常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 ”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 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 ”、“范写 ”,或对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 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质疑、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 得欢呼蹦跳。这样的课堂组织有别于以前的“规矩课堂 ”。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

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则由接受者转化为主体者。角色的转变使


课堂双边活动活跃起来,教学也定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目的能够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要 面向每个学生,顾及个体差异。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积极倡 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比如教学语文课《画 杨桃》,我通过创设情景,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杨桃在不同角度的形状以及 它的大小,然后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不能总是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杨桃是从什么角度看是什么样的就应该画成什么样的,并且教育学生,凡事应该 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畅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从教学课文转变成学生自我学习课文,探

究和发现,解决问题。

四、注意正确的评价,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以支持

正确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好的课堂,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它新颖的设计,而是教  师的个性化价值引导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课堂带来了积极的热烈的气氛。德  国的教育家第斯高芬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存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  唤醒。 ”因此,课堂评价时,可直接肯定学生: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真会思考。 你回答得真有创意……以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评价主体上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呵护童真童

趣,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转换,做到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从“教书匠 ”、“说教者 ”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0 ”到“ 1 ”的转变

——《读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有感

行政组 马璇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随着首次义务教育 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出台,原名信息技术的学科从综合实践课程中剥离出来 单独存在,这是在信息技术教学史上的第一次,见证了从 0 1 的转变。在这个

转变中,不难发现,课程理念与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书中可以看出,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素在,是课程的与任何新。要成为数字 社会负责任的公民,学生需要在情感、价值观、伦理和道德层面获得成长。这是 20 世纪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揭示教育的文化内涵时所表达的:学习的 本质是从 to do 走向 TO BE。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人工智能 在越来越多的事务中将去带人。这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

对人的价值、情感和身份的自觉思考。

具体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1.抓牢课程中“ 网络 ”内容,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1)重视“种子 ”概念课,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知。

《遨游因特网》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网络部分的种子 ”概念课,这一课 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使用因特网,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的优势等内容,在这 一课中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上网技术的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对网络的优势、作 用的正确认知,让学生在这一课中感受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感受互联网对人们生 活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不能避开网络的娱乐性。在课中设计“网络的利与弊 ”之 类的问题或者辩论活动,让学生清晰对互联网的认知,就走好了网络行为引导的

第一步。

2)系统设计实践课,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

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的网络部分大部分是关于下载信息、使用网络软件等内 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在《下载文字》一课中,从技术的角度需要让学生 掌握文字下载的几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网络中获得需要的文 字信息。如本课中采用的实践活动是搜集江苏省的资料完成学校省份墙的布置,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网络搜索的方法,教师则是引导性的提出问题:关键词可以是


什么?哪些关键词必须要?如何在百度网站中选择较为准确的资源?在百度百 科中哪些内容是我们需要下载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实践课的任务驱动,让

学生掌握信息搜集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至关重要。

3)拓展行为指导课,发挥信息技术课的德育功能

苏科版教材中《网络小公民》一课是一节网络行为指导课,教师需要通 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自己的电脑受到病毒的侵害,但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知道本质是再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制造网络危机的人群的出现,通过学习《青

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内容明确网络的文明行为。

2.创造课堂中的实践“机会 ”,提升信息的筛选以及处理技巧

1)创设探究式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习得方法

还以《网络小公民》一课为例,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微项目化学习 的方式开展探究,班级中 6 人一组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项目内容就是“上网时如 何不被弹窗困扰 ”,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也是学生头疼的问题,在 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不断尝试,最终进行汇 报展示。在这个实践机会中无形的学会了信息处理的技巧以及如何管理自身的上

网行为。

2)抓住课堂中的问题生成,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升能力

在执教《下载图片》一课中,碰到过一个让教师棘手的问题,本课是以“熊 ”作为主题的,当学生在百度图片中搜索“熊猫 ”时,却发现了与熊猫无关的 各类图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疏而不是堵。教师静待学生安静下来后,询 问:“你们在平时上网的时候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回答,此 时追问:“那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赶紧关掉 ”,“我 会大叫 ”,“我会喊爸爸妈妈…… ”教师又问:“在这些方法中,你们比较推荐 哪一种? ”学生回答:“赶紧关掉,或者视而不见 ”。师小结:“是的,网络中 的信息有好有坏,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关闭,不因他而影响进度,同 时有时间的话,再研究下如何让这些信息尽量不出现,回到熊猫的图片,你们觉 得用什么方式可以避免无关图片出现? ”学生思考并回答:“关键词加动物 ”。 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形成责任意识

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育人导向

——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行政组 倪建斌

【课标回顾】

1.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 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 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 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

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以文化人 ”的育人导向,意蕴深远,可从以下三方

面理解和把握:

一、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育人导向

“育人 ”是《课程标准》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首先应从“教育为现代化建 设服务 ”的高度,从国家意志的视角理解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 ”。新 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语文《课程标准》为强化课程的育人导 向,通过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语文教学培根铸

魂、启智润心的独特价值。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 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具体来说,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 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指向学生的文化积淀。语言运用指向学生对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能力和情感认识。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指向学生主动开展思维活动并形成良好的思 维品质。审美创造指向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和创造美的 能力。由此可见,在目标层面,语文教学应该摆脱单一关注语言文字的狭隘视野,

注重文化、审美、思维的价值,实现多维收获,整体发展。

二、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突出 以文化人

语言文字包含形式与内容,内容产生思想和文化,形式伴随思维和审美,因 此,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丰富而深刻。《课标》强 “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首先,要善于把握语文学科人文性强 的特点。语文教材充满了人文性,课文内容包含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文化、 习俗,通过描述虚拟与现实的人物、事物、事件,体现着丰富的情感与态度,蕴 含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人文价

值,以“文 ”载道。

其次,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 ”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文化 自信 ”,当前的统编语文教材中加强了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其中以中华文化为核 心具体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内容,如古典名篇,经典诗文,古代名言、典故、典籍等,其中蕴含着中华民 族的哲学思想、民族品格、价值追求、文化成就等。应通过具体内容的学习,引 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思想,激发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 内容,如革命英雄人物代表作及反映其事迹的通讯和文学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 走过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有关革命人物、事件、纪念日等方面的 新闻、通讯、报告、演讲等;阐发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的作品;与课文内容相关 的摄影、国画、油画和书法作品等以插图形式纳入课本,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应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心,增进对党和祖国的深 厚感情,传承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如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发展中的科学发展思想的通讯、报道;表现现代社会发展成 就的作品等。这些内容具有时代性,蕴含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 学习中华文化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积累世界优秀文化,如介绍古代人类文 明,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特色,世界名城特点的作品;外国著名作家及文学名著

名篇;介绍科学思想、科学发现的作品等。应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丰


富文化积累,并在学习中体会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

解和认同。

三、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整体表述 ”并有所侧重

《课程标准》强调“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

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 ”。

在上一轮教学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三维目标 ”的概念, 即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者 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呈现“一体三维 ”的架 构。而本轮《课程标准》延续了教学目标的“总分架构 ”,“总 ”即“语文课程 核心素养 ”,它为教师提供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分 ”即学生在学用语文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 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是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维度的发展目 标;语言运用表现为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发展目标;思维能力侧重于方法 维度的发展目标,并同语言运用一起构成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这四个方面相互

充实,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同时,因四个方面也如同三维目标呈现“一体多面 ”,具有“整体交融 ”的 特点。它们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角度体现核心素 养,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首先,语言是重要“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 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理解、交流表达的同时,通过分 析、归纳、判断等认知活动发展思维,形成思维品质。其次,语言文字是文化的 载体和组成部分,又作为文艺作品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 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丰 厚文化底蕴,强化文化自信。由此可见,语言运用是基础,文化自信、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伴随学生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得到发展和体现。

将语文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应整体表述,有所侧重。在综合 把握教材、学情的基础上,确立明晰的教学目标,对应合宜的学习任务,展开教 学。如,统编语文五(上)《慈母情深》,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定为“能结合课 文品读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母爱伟大 ”。“ 品读场景和细节 ”落实了

本单元语文要素,属于语言运用目标;“体会母爱伟大 ”指向情感与价值观,属


于文化自信目标;“品读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 ”指向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体 现分析、归纳等思维目标的参与。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综合体现了语言运用、 文化自信、思维能力三个方面,整体表述且能指向相应的学习任务。设定目标时, 要避免以下三种错误倾向:第一,过度重视语言运用,舍弃其他方面目标的表述, 导致片面强调学科特征,忽视育人导向;第二,按照四个方面分点表述,割裂教 学目标,导致教学方式机械低效;第三,贪多求全,一味追求四方面目标,导致

生搬硬套,不能突出教学重点。


全局视角下的小学英语单元作业设计思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版)解读》有感

行政组 俞静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任 何事物只有放在整体结构中,才有助于产生联系并且拥有完整的意义,才有助于 被深刻地理解认识,才有助于做出合理的选择。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小学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以及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中,这是一个谋篇布局的过程,因此

我们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设计我们的单元作业设计。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版)解读》一书中,对于“加强单元教 学的整体性 ”就有明确的说明。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认识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对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即教师要从关 注到单个课时的教学转向关注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整体单元 内所有相关的教学内容,建立单元内不同内容或各语篇及子主题之间的关联,从 而能够从单元角度整体设计教学,从主题出发,深入分析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 联,凝练单元育人价值,确单元教学目标,组织单元教学内容,落实单元教学评

价,以单元学习完成后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作为单元教学的落角点。

因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目的就是指向单元整体教 学,指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整体单元作业的设计

时,有两条必要的原则我们应该要遵循:

一、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基本原则:

其一、整体设计作业目标。

作业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衍生。笔者认为我 们的单元作业必须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需掌握的知识 点等方面保持一致,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在课堂结束后持续的英语学习的进行,帮 助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所有作业的设计都应该是在单元目标和分课时 目标的统领之下,且是有指向性的。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不仅可以更有 效地将同一单元中不同课时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还兼具单元知识内容的衔

接性与递进性,也更容易减少重复的、无意义的重复作业,更有利提升作业的质


量。在单元目标的统领下进行各个课时的作业设计才更容易设计出科学、多样、

有侧重的练习内容。

其二、创新作业评价方式。

一份好的单元作业,应该是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应发挥良好的过程性 评价的作用。如果我们设计的作业能让教师和学生均能通过作业的情况了解学习 的达成情况,同时找出自己作业中的薄弱环节,再加以科学的单元作业评价方式 来唤醒学生的元认知,使他们在开始完成单元作业之前,就清楚地了解本单元的 学习目标是什么,本单元重点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此,定能推动学生的英语学 习,并使之不断深入。鉴于此,教师完全可以尝试对作业评价进行改革,将较为 单一的教师评价调整为 学生自我评价 生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相融合

的灵活且综合的方式,从而促进 的双向互动,以提升作业的评价功能。

我认为全局视角下的单元作业设计应该遵循这样的路径:首先分析学生的实 际情况,再分析教材单元内容,再制定单元整体目标,最后再分层设计各个课时

的单元作业内容。

每一份精心设计的作业都源于老师细致的单元内容分析、精准的教学目标设 计以及到位的学生情况分析,更重要的是源于教师从全局的视野来统整设计单元 整体作业,从听、说、读、写、演各个层面来进行作业的设计,确保分层以及目 的指向明确。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不同的作业类型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在提高学 生作业兴趣时还要更关注学生对于作业的选择性以及作业的梯度与可操作性。除 此之外,当单元作业被实践之后,我们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

作为作业精进、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