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力量
——低年级语文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与实施
太仓市实验小学 陆晓程
摘要:在新课程“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的引导下,主题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风向。结合课程的主题,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基础,整合多个学科,结合儿童生活经验、学科经验来学习,让学生能完整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让生命更完整地生长,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语文主题课程 课程开发 实施 深度学习
教育,应该是有生命的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不可因学科的局限性而单一割裂。《燃荻》第72期的主题是“跨学科学习与评价”,就重点聚焦跨学科学习。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各个学科跨学科学习不少于10%。语文跨学科主题课程的提出,让单一的语文课程走向了完整、丰富,为学生打开了多扇窗户,点亮了不同的火把,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种子”,在春天绽放出嫩芽。
小学语文低年级语文课程的现状浅析
语文课程的单一性
纵观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在“语文”二字上大做文章,也收到了可观的成效。可如果我们跳出教育的圈子来看语文课程,难免觉得它的“功效”在我们的课堂中体现的是有限的。课标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见,我们的课堂把语文局限在了四四方方的教室内,语文的交往功能、文化功能、运用功能等等都在课堂中渐渐淡化。
学生学习的片面性
基于这样的学习现状,学生看到的语文只能是语文书课本上的一个个方正的铅字,一句句经过老师悉心指导抑扬顿挫的朗读,一篇篇为了写作而作的作文,这样的母语学习让学生缺失了亲近感,对于文字表达的情感、内容都只有片面的理解,只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能如雾里看花一般将语文看个“朦胧”。一离开书本、一离开课堂,学生甚至不会交往,甚至不会将所思所感顺畅地记录下来,似乎语文仅仅存在于语文课了。
小学低年级语文主题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我国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的是功课及其课程;国外是从拉丁词“Currere”派生出来的,意思是“跑道(Race-course)”,有沿着跑道奔跑的意思,这里的课程指的是学习的进程。
作为小学教师,比较好理解的是朱永新先生关于课程的解释,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的、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师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011版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以上理论依据基础上,我们学校低语组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中心,选择了适宜学生的“主题”作为课程统领,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多个学科,关注学生差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互助、同伴交往的能力,同时在主题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完整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让生命更完整地生长。
小学低年级语文主题课程框架图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征,我们创设了以“种子”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主题课程。课程以《秋游》一文到小诗《秋天到》引出秋天的种子,结合绘本《藏在种子里的秘密》,让儿童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种子形成的过程,并在结合品生课中《多彩的秋天》一课,让儿童去寻找生活中的种子,再来种植、观察,结合美术创作“种子贴画”,在音乐课中唱响“小种子快发芽”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主题课程学科框架图如下:
“种子”课程的设计,如同种子的生长一般,主题的确定就是为孩子优选了播种的种子: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最终为的是学生生命成长。“设计与开发”、“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就如种子生长所必须的阳光雨露一般,让种子能扎根泥土,绽放嫩芽,开花结果。这三个维度层层递进,互相支撑,又互相影响。
“设计与开发”是整个课程研发、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搭建主题课程应用与实践的载体;“组织与实施”作为课程具体的实践阶段,是主题课程实施的关键;而“管理与评价”是主体性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重要保障,是不断修正和促进课程发展的重要依据。
我们的课程就如生长在自然中的种子一般,在大自然中健康、茁壮地生长着,学生和种子一起沐浴着阳光成长着。
小学低年级语文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设计与开发:基于儿童的需要
确定主题,主旨引领
这个主题的确定并不是源于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源于开学初每个班级都要创设属于自己班级的文化品牌的一个契机。考虑到雨水过后,是播种的时节,我想创办一个以种植体验为主的班级特色,没想到,该想法一发布就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敏锐地感受到:借助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将生活、各个不同的学科与语文学科紧密整合起来。让儿童在阅读绘本、认识种子、亲手种植、图文写作等亲近自然的种植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生命,促进创新……岂不美哉?于是“种子课程”便在每个学生、家长的期盼下,萌芽生长了起来。
整合学科,优选内容
在灵感激发的时候,我们低语组围坐一起思索起“种子课程”的开发。大家通过课程选择、资源整合、活动拓展等方式开发、设计主题性课程资源。课程涉及了品德与生活、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指向明确、相互关联的有机的多维度内容体系。该课程课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结合多领域的学习,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成文本,形成课程
在各个学科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开始撰写《种子课程》的课程纲要、学生发展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的课程主要分为八个课时,是散落在每个学科中,但又由“主题”统一起来。教学主要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种子的秘密”,四课时。第一课时是“种子的故事”,结合绘本《藏在种子里的秘密》了解种子形成的过程;第二课时是“多样的种子”,让学生在数学分类活动中认识、了解不同的种子;第三课时是“种子的旅行”,结合科学课讲授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并创作儿童诗;第四课时是“种子的用途”,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不同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用途,并在美术课上用种子作画。第二板块是“种子发芽啦”,也是四课时。第一课时是“播种种子”,结合科学和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中了解种植知识,初步感知播种中的数学;第二课时是“你还认识我吗?” 学生在观察中用多种方式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第三课时是“你来说,我来唱”,学生搜集关于种子的儿歌、民谣、谚语在课上表演、交流;第四课时是“我的种子成长故事”,结合整个课程的学习,创作以种子为主题的绘本。
(二)组织与实施:基于儿童的生长
1.指导选课,资源调配
在课程内容确定的基础上,我组教师本着自发的原则申报自己想要教学的课时,其余伙伴全力提供资源和帮助,确保课程能落实。每个上课老师实行的是“教师走课制”,每节课的老师要到年级内的每个班级教授一遍,在低语组的土地上,我们一起播撒下课程的种子。
2.教学方法,设计研究
我们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不同,在大的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还有个性化的设计,例如每班的种子种植是不同的,一班是绿萝种子种植、二班是各种种子、三班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种子种植、四班是铜钱草种子种植、六班是天台的向日葵和格桑花种子种植。不同的种子,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3.精心组织,科学实施
为了确保课程的推进,我们还精心组织主题课程的活动过程。一是计划先行,先由小组讨论组名、种植的种子和种植牌;二是有序分工,每组一本观察日记,四人一组每天轮流;三是家长鼎力支持,和孩子一起写亲子种植收获;四是加大学校宣传力度,我们在学校微信中创办了五期【儿童视界】的种植专题宣传。真正让孩子在这个课程中收获着快乐、合作和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
4.角度多元,成果呈现
“种子课程”的开发,从孩子们的成果来看,是深得他们喜爱的。我们创作了《跟着种子去冒险》的小诗集,孩子们不仅跟随种子了解了它的旅行方式,还进行了一次语言的旅行。我们结合实践进行了种植,并将自己与种子的故事用童话的形式记录下来,汇了童话集《种子的魔法世界》。瞧,那一幅幅可爱有趣的种子贴画,有卡通人物,有写实描绘,那是儿童手中的人生;听,那稚嫩的声音在哼着“小雨小雨沙沙沙,种子种子快发芽,快发芽……”;看,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种子正在台上演着童话剧。
种子课程的多元、包容,促进了学生发展的多元,在与种子的对话中,点燃了每个孩子成长的火花,如同那一粒粒种子,只要春天到来,就会生根发芽!
(三)管理与评价:促进课程的发展
1.强化过程,全面评价
评价能检查情况、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方向从而促进发展,是课程健康成长的指挥棒,我们的评价主要分为教师和学生自评两方面。教师客观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学生通过能力检查表,在整个单元结束后,针对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情形进行自评,让学生在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家长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2.专家引导,反思完善
根据主题课程的开发、落实,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困惑,学校则会邀请华师大的教授们为我们搭脉诊断,对我们的课程开发提出有针对性的点评,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教师也专家的引导下反思,总结和梳理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得失,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课程资源。
希望我们的“种子课程”在践行的路上有更多的伙伴给予有力的帮助,让孩子们在“种子课程”的带领着下发展语文素养、点燃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健康、快乐、和谐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2]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3]周俏纨.浅谈综合课程主题的设计——上海市实验学校主题式综合课程案例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2).
[4]陆晓程、张倩.种子,种子,在发芽[J]华夏教师,2015,(6z)总第042z期.